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遍布的“文化合作社”正是文化先行的表现。以农村文化艺术队伍为依托,掌握文化技能或有共同文化爱好的农民自愿自发成立、开展自娱自乐活动的群众“文化合作社”已经成为平顶山乡村振兴的火车头。在这里,以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为牵引,文化生产力和消费力大幅提升,让乡村不再是文化建设的薄弱地带。
紧抓试点以一带多
变“末梢”为“前端”
别具一格的汝瓷、韵味十足的戏曲、催人奋进的红色文化……平顶山文化资源丰富,但在过去,由于基层公共文化制度保障不够健全、文化专员相对匮乏、公共文化服务手段陈旧等问题导致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优,文化活动开展不活跃,设施利用率不高等现象也曾困扰这一地区的发展。
一面是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一面是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亟待提升,双向驱动之下,乡村“文化合作社”应运而生。几个资源丰富、基础较好的村子率先起步,很快就将试点建设的经验推广开来。但要成为试点村,门槛可不低。
平顶山群众艺术馆副馆长潘峰介绍,平顶山选定试点村至少要“四看”:看村民文化需求以及乡镇、村干部工作生态;看本村及周边村文化资源等基础条件;看是否有可培育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支撑和契机;看为村民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文化志愿组织参与积极性。基于这些方面的良好表现,再通过各县(市、区)推荐、实地走访、考察和座谈研究,最终才能认定建设资质。
“文化合作社”由群众结合本地资源,组建或在已有民间文艺队伍的基础上成立各类不同特色的专业合作社,也可成立包含多种文化门类的综合性合作社;人数少、距离近的村可由多个村联合成立合作社;“文化合作社”负责人由合作社成员协商选出,可由村干部兼任,也可由本村文化管理员、“村宝”、非遗传承人、乡贤、退休教师、志愿者等人员担任。平顶山投入万元对12个乡村“文化合作社”给予8万元至10万元不等的奖励,并先后印发《平顶山市乡村文化合作社实施方案》《乡村文化合作社章程》《乡村文化合作社社长岗位责任制》等文件予以规范。
以“试点+推广”为实施路径,平顶山整体规划、统筹推进、重点保障,发挥基础条件较好的试点乡村带动作用,鼓励创新实践,积极探索乡村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
从年9月实施乡村“文化合作社”试点工作至年6月1日,平顶山已建成乡村“文化合作社”78个,成立汝瓷文化、非遗、戏曲、书法、摄影、红色文化、文旅发展等92个分社,拥有各种文化团队支,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累计达余场,受益群众达万人次。
乡村“文化合作社”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新模式和重要抓手,原先一直处于“最后一公里”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由“末梢”走向“前端”,积极主动开展与各领域的融合。
以服务带生产消费
激发强大内生动力
乡村“文化合作社”不仅是一个以人民中心的组织,还是一支高频运转的队伍;不仅是一方文艺天地,还搭建了文化生产和消费的舞台。其内容和形式正是公共文化服务融入乡村综合治理的直观体现,为乡村振兴添香增味。
目前,平顶山市各县(市、区)将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以及所在区域自然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批特色化、差异化的服务品牌。
宝丰县清凉寺村“文化合作社”打破地域界限,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将该镇白石坡村、韩庄村等村周边多家汝窑企业、作坊、汝瓷艺人等吸纳到“文化合作社”,社员之间互帮互学、辅导培训,已破解汝瓷技术难题10余项,为汝瓷企业协调解决了20多个问题,成功举办了汝瓷展销会和区域“村晚”,在非遗技艺传承发展的同时,极大提升了汝瓷的产业带动力。
郏县邱庄村建成了河南省第一家农村公益书吧——“一鸣书居”,并开设“一鸣书居”图书馆民宿。郏县*委、*府联合民宿创始人组建邱庄乡村“文化合作社”,探索乡村文化融合发展新模式。村民津津乐道村庄的变化,对阅读、茶叙、民宿、餐饮等综合服务的新鲜模式保持着热情。
获“中国乡村文化能人”称号的周莹贤当选鲁山县瓦屋镇楼子河村“文化合作社”社长,他先后成立了农民艺术团和非遗、农贸销售分社。在他的带动下,戏曲名家来此创办了“文化合作社戏曲培训基地”,吸引十里八乡近万名群众慕名而来,场面十分热闹。与此同时,外出创业者纷纷返乡,投资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开办企业,为乡村文化振兴立起更多坐标。
而素有“红九*诞生地”之名的叶县辛店镇桐树庄村依托红色文化,打造了红九*纪念碑和纪念墙等项目,坚持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两手抓,开辟出一条集红色教育、休闲民宿、旅游观光、生态养殖为一体的综合发展道路,让有形的乡土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
走上了自主管理、自主造血发展的新轨道,不少乡村进一步开放,以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文化生产力和消费力提升,让农民从乡村文化建设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打造新型空间
延伸服务链条
“现在,明显感到村民之间、村落之间,甚至是城乡之间的对话、交流、合作更加频繁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更强了。”在潘峰看来,乡村“文化合作社”为如何处理好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供需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以乡村文化为鲜活载体,村民为主体,*府搭台引智,形成有特色、有互动的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借助文化活动和文化创作,成为村民提升文化素养、培育创新精神的重要平台,使村民能以更积极的姿态,树立起具有浓厚文化氛围和富有活力的乡村形象。
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在保障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和重要的精神支撑,生成了新的文化业态,借助文化产业、民宿集群、乡村旅游等协同发展,推动农村全面发展。
打造一批示范样板村庄之后,下一阶段,平顶山乡村“文化合作社”还将以文化志愿服务为补充力量,扩展至城市,以社区、乡村综合文化服务活动中心为阵地,强化“文化合作社”之间的交流,加快文化与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同时,建立服务激励机制,对服务时间较长、业绩突出、社会影响较大的“文化合作社”及其成员给予褒扬、奖励,将更多成果转化为新时期的发展动力,形成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新格局。
回村创业的王荣荣指导孩子排练舞蹈《一起向未来》(平顶山市群众艺术馆供图)
责任编辑:陈璐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