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汝阳县小店镇付庄村*支部组织收割机帮助群众收割小麦。康红*摄
“第一车间”建在麦田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运海杨晓东
5月29日,遂平县阳丰镇邢桥村。一望无际的麦田,一片丰收景象,地头,几个人围成一圈,安排即将进行的麦收。正在说话的是河南一加一天然面粉公司(以下简称“一加一”)董事长王刚,“你再确认一下收割机,保证按时割麦;你负责车辆运输,尽快将小麦运到公司仓库,做到颗粒归仓……”
王刚坦言,这2万亩麦田可不是一般的麦田,是企业的“第一车间”。
遂平县是粮食生产大县,今年种植小麦84万多亩。同时,该县也是食品加工业强县,拥有“一加一”、克明面业等众多面粉加工企业,全县年小麦加工转化能力万吨。年,这里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一方面是农民卖粮难,丰产不丰收;另一方面是面粉加工企业买粮难,企业纷纷到各地抢粮。
遂平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徐学*分析,卖粮难与买粮难,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农民大量种植的普通小麦,企业不需要;而企业需要的优质强筋小麦,农民种得少。二是一家一户的“面条田”、分散的小农耕种无法保证小麦品质,难以种出企业需求的小麦。
向上游产业延伸、企业流转土地种小麦、把“第一车间”建在麦田里,成为面粉加工企业的新选择。
这年10月,国家全面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大规模实施土地流转,有效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国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给予“一加一”万元的资金支持。借助这一契机,“一加一”以每亩每年元的地价,流转土地2万亩种植优质强筋小麦。企业按工厂化生产标准,统一管理,对小麦产前、产中、产后实行标准化综合种植、管理。克明面业则在当地流转土地1.6万亩种优质强筋小麦,并与省农科院和农民合作社合作,共建了4个优质强筋小麦示范区,核心示范区面积1万亩。对合作的种植大户,克明面业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保险、统一收购、统一价格等“五统一”。
徐学*说,把“第一车间”建在麦田里,是优质小麦生产模式的一种创新,面粉加工企业和农民实现了双赢。
企业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一加一”以前从加拿大等国进口的强筋小麦每斤高达1.6元,如今自己种植强筋小麦,还以订单农业的方式带动周边7万亩耕地种强筋小麦,成本大幅度降低。
小麦品质有了保障。集中连片、统一管理,实现了优质小麦“专种、专储、专用”;今年“一加一”还采用绿色生产的方式,全部使用有机肥,试验种植亩有机小麦,确保生产出企业需要的高品质小麦。
农民实现增收。除了土地流转金外,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外出打工,获得了较高的收益。阳丰镇邢桥村的桑文在江苏当保安,每月收入元。过去因为家里有10亩地,年年夏收和秋收时都要请假。他说:“现在土地交给公司了,今年就不用回家收麦了,也能安心打工挣钱了。”
站在地头,望着就要收割的小麦,王刚说:“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今年我们的夏粮收购获得了国家一亿元的贷款支持,我们对建好麦田里的‘车间’,也更有信心了。”
绿色机收成时尚
“绿色发展体现在方方面面,机收也不例外。漯河市大力推广加装有‘雾森系统’的农机,绿色机收将成为今年‘三夏’的靓丽风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郭海方通讯员张晓甫
机器轰鸣、扬尘飞舞是人们对小麦机收的固有印象,但记者这两天在舞阳县的文峰、保和等乡镇的麦田里看到,不少联合收割机加装了一套“雾森系统”,机收中的扬尘污染大大降低。
“俺这个收割机在后面加装了一个气压装置,里面装上清水,收割机工作时,气压将里边的水压到下面的水管里,从而将麦糠和扬尘冲洗下去。”5月30日,正在文峰乡一处麦田进行作业的农机手谢国兵说,目前,他们合作社的农机全部加装了这套“雾森系统”,雾化效果很好。
不仅如此,谢国兵他们还在联合收割机拨禾轮的后方加装了一排刀。“这排刀的作用是先将小麦根部上方8厘米左右的部分切断,这个部位最容易产生扬尘。有了这道工序,大部分麦糠和扬尘就不会直接飞起来了。”和农机打了30年交道的谢国兵告诉记者。
据介绍,每年农作物收获季节,来自农作物收割、农机作业过程中的扬尘污染已成为阶段性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绿色发展体现在方方面面,机收也不例外。”漯河市农机推广服务中心负责人说,今年,该市大力推广加装有“雾森系统”的农机,绿色机收将成为今年“三夏”的靓丽风景。
5月30日,汝南县和孝镇薛岗村一位农户正在抢收小麦。孙凯摄
■麦收纵贯线
来河南割麦的“变”与“不变”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运海
5月30日上午10点,星期四,晴。
上蔡县邵店镇刘岳村。3台收割机在村旁的一块麦田同时收割。也就10多分钟,5亩多的小麦就收割完毕。来自山东省鄄城县的机手卢秦伟说:“我这是第三年到上蔡县割麦了,感觉很亲切。”
35岁的卢秦伟去年开着收割机,从南阳一直割到安阳,净挣1万多元,并与各地的农机合作社和种植户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因此,今年“三夏”一开始,他就联合村里另外两个机手,开着收割机奔赴唐河县。但在唐河县三天,每个人只割了亩小麦。
为什么割这么少?他说,今年麦长得好,绝对是个丰收年。但是,麦熟得不均匀,很多时候这块地能割了,相邻的地块还得等几天才能收,结果跑路多、割得少。
在唐河割得少,上蔡的老客户又不断地催,卢秦伟三人就马不停蹄地赶到上蔡。他说:“上蔡人热情、厚道,因为割麦交了很多朋友,这次打算多待一段时间,在上蔡多割麦。”
说起来河南割麦的感受,卢秦伟认为有一“变”一“不变”。“变的是田间道路修得越来越好,很多偏僻的地块收割机也能进。不变的是地方*府对‘三夏’的支持力度一直很大。我们来上蔡县割麦,当地都有导引员,能及时与需要割麦的农户联系。我们的机器不闲着,农户的小麦也能及时收割。”
如今,各地对农业机械化越来越重视,大型收割机越来越多,是不是活不好找了?卢秦伟说,目前有这种发展趋势,所以他们多与当地的农机大户建立联系,根据市场变化统一调配收割机,争取多割麦、多挣钱。
天当房,地当床,夜晚都是露天睡在地头。卢秦伟说,作为机手,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苦是苦了点,但看着粮食都能及时收割,心中也很有成就感。
5月30日,正阳县气象局工作人员在铜钟镇崔塘村现场服务“三夏”。高万宝李忠民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