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洛阳市洛龙区李楼镇村民在乡村书屋里读书。张光辉摄
②在汝阳县小店镇李村甜瓜温室大棚,返乡创业大学生马明盼(图左)和张如乐手捧长势喜人的甜瓜,脸上乐开了花。本报资料图片康红*摄
③在尉氏县产业集聚区(西区)枣朱村一块麦田边,农业技术人员一边熟练地操作无人机,一边向枣朱小学的学生们科普无人机知识。李新义摄
内*县梁庄镇第四小学的孩子们在教室读书角翻阅课外读物。刘佳宁摄▼郑州市结对帮扶卢氏县援建的小学投入使用。本报资料图片程专艺摄
□本报记者史晓琪冯*福
5年来,我省共投入资金.26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96万所;省级财*共投入5.3亿元,大力支持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建设;组织53所高校与53个贫困县开展校地结对帮扶,为贫困县产业发展助力……
一个个数据,绘就了河南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出彩画卷。让每一个学生“留得住、学得好”,我省抓实“控辍保学”;加快发展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让贫困学子拥有一技之长,阻断家庭贫困代际传递;发挥高校优势,当好脱贫攻坚战的主力*;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去,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
一项项举措,凝聚成河南教育助力拔“穷根”的奋进力量。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河南教育精准发力、久久为功,既着眼解决当前短板,又兼顾长远发展目标,为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改善办学条件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红色的塑胶跑道、绿色的足球场、崭新的教学楼,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体育器材室……新建成的新安县铁门镇高沟小学“颜值”爆表,各项设施完善。
以前,这所小学只有一栋老式两层教学楼和几孔破窑洞,办学条件相当简陋。“由于地处山区、村组分散,一些学生平时上学要步行半个小时,存在安全隐患。”高沟小学校长朱雪*说,新校建成后,离校较远的孩子可以吃住在校、学习在校,避免了远距离奔波。
高沟小学的美丽蜕变,是我省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的一个缩影。5年来,我省共投入资金.26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96万所。同时,我省积极抓好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全省农村学校。去年疫情防控期间,信息化建设为实现停课不停学立下了大功。目前,全省贫困地区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率达到%,建成“专递课堂”多个。5年来,我省大力支持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建设,省级财*共投入5.3亿元。
办学条件的改善,不仅是硬件设施的升级,还是软件内涵的提升。为促进教育均衡,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我省大力开展教师交流,先后选派名教师开展城乡、校际对口交流支教,累计为贫困地区招聘特岗教师7.72万名,培养地方公费师范生1.5万名。同时,注重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先后培训乡村教师88.37万人次,其中年培训教师18.15万人次,使广大农村学校教师的能力素质得到提升。
“义务教育有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指标。通过近年来对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重点支持,我省贫困地区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卢氏县沙河乡贫困学生常鑫蕊,年考入江西一所大学,但家庭困难,母亲有病,仅靠父亲撑起一家5口人的生活,她有了放弃上大学的想法,最后,生源地贷款和国家助学金帮她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年,她刚毕业就被广州一家公司录用,月薪元,真正实现从“因学致贫”到“因学致富”的转变。
目前,全省实现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动态清零,历史性地解决了“有学上”问题,正在向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迈进。
拥有一技之长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快发展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让贫困学子拥有一技之长,是挖掉穷根、阻断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基础性工程。
罗娜是罗山县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利用在学校学到的技术,她创办了家庭农场,经过多年发展,流转土地余亩,建起农业合作社,带动周边余户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赵敬瑞是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的毕业生,学校开展的实战化教学让他掌握了出色技能,成为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月收入余元。他说:“在学校学到的真本领,就是我家脱贫的法宝。”
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职业教育让人掌握一技之长,不仅点亮了贫困家庭子女的人生梦想,也有力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改写了贫困家庭的命运。近年来,河南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提升,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智力支撑。目前,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毕业后拿高工资,帮家庭脱贫”的故事越来越多。
分秒之间展技艺,毫厘之间显匠心。无人机在天空变换队形;机器人列队手舞足蹈;一朵牡丹花在刻刀下栩栩如生……日前举行的年河南省暨郑州市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上,全省80余所职业院校的学生同场亮“绝活”,展示精湛技能,秀出看家本领,传递着用技能改变人生、成就梦想的动人力量。
作为职教大省,河南在职教扶贫方面不遗余力。5年来,我省大力支持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建设,省级财*共投入5.3亿元,其中,年共投入资金万元,支持贫困县中职学校开展专业、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增强贫困家庭劳动力的就业本领,先后投入专项资金万元,依托53个贫困县的中等职业学校举办职业教育“精准脱贫技能培训班”,此外还对3.82万名贫困家庭成员进行了技术技能培训。
发挥多种优势书写高校使命担当
在南阳丹江口扶贫基地,郑州大学农学院教授、郑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秦广雍指导养殖户用益生菌替代抗生素技术养殖鲈鱼,实现产值翻番;海关总署特聘他为定点帮扶县鲁山县、卢氏县的科技扶贫专家,卢氏县樱桃沟全部采用他的技术,樱桃品质提升口感优化,0亩基地产值实现翻番……
“秦教授在我们县每个示范点的帮扶,都是造血式的,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技术指导,更重要的是产业思路。”卢氏县农业农村局园艺站站长王彦江高兴地说。
像秦广雍教授一样,河南农业大学驻扶沟县大李庄乡冯老村第一书记苏楠也把智慧和汗水挥洒在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他“因户制宜、因人而异”精准帮扶,将“雪中送炭”和“授人以渔”有机结合。
贫困户朱永强有文化基础,苏楠就给他送去电脑和书籍;贫困户侯秀荣、张五有养殖经验,就送给他们杜寒杂交羊,还联系学校畜牧专家帮助他们做好防疫、饲养;开办“冯老村乡村大讲堂”,搭起专家、企业家和村民面对面交流的平台。
我省高校把扶贫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智力、科技、培训、人才、产销等帮扶方面的优势,已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省教育厅与省扶贫办共同组织53所高校与53个贫困县开展校地结对帮扶,为贫困县产业发展助力。年以来,我省高校共为贫困县提供智力帮扶近次,选派科技扶贫专家、科技指导员、科技顾问超万人次,帮助建立科研试验站或工作室多个,开展教育培训11.26万人次,帮助销售农副产品1.3亿元,帮助建立电商销售平台个,实现了“结好对子、出好点子、搭好台子、蹚出路子、收获果子”的良好效果。
拥抱广阔天地让青春在基层闪光
大学毕业不想坐办公室,选择回村当了村*支部书记。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生袁怀刚,有知识有魄力,领着乡亲们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越干越有劲儿,原来的“空壳村”也改头换面,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乡亲们夸他:“别看他年纪不大,本事可不小!”
“基层也是年轻人实现梦想的大舞台,大学生扎根基层大有可为。我愿意继续带领乡亲们全心全意投入乡村振兴的伟大洪流,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袁怀刚的话,也是不少大学生的心声。
不仅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到基层创业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河南科技学院硕士毕业生陈刘平,就把汗水挥洒在了大别山革命老区。
陈刘平的专业是种子科学与工程,他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农作物育种经验,是“薯来富—盘古香薯助力精准扶贫”创业项目的团队带头人。他们实行“科研单位+基地+科技服务+农户+电商”的产业化扶贫模式,以基地的亩种植园为示范区,带动农户发展红薯种植,不仅让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还为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他们还免费对农民进行农技知识培训,指导大家科学种植,提高收入。对贫困户,他们免费提供优质红薯苗,高价收购香薯,为精准扶贫贡献了青春力量。
近年来,国家大力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策措施。为了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帮助有志青年在基层更好地发挥作用,我省出台《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实施方案》,将基层高校毕业生放在重要岗位上压担子、给台阶、多锻炼,支持承担或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重点任务以及各类创新项目、技术攻关等,鼓励他们干事创业、主动作为。
如今,基层广阔天地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主渠道、发挥作用的大舞台、历练成长的大考场。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已成为更多大学生的选择。
越来越多有知识有能力的乡村“领头雁”,正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带着乡亲们一路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