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刘汝阳
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可染画院研究员,中央文史舘书画院研究员,人民日报神州画院画家,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扇子艺术学会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年4月出生于山东夏津地藏寺。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同年分配到人民美术出版社。曾任现代美术编辑室主任。师从李可染先生学习山水画,年经李先生刘继卣先生介绍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并经常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获多种奖励。作品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山水卷)等多种画册。多幅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等中外单位收藏。出版有《刘汝阳画集》、《刘汝阳中国画作品》、《学院派书系.刘汝阳》《盛世典蔵·刘汝阳》等。个人简历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家名人大辞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典籍,以及雅昌等多家艺术网。
自家面貌
——刘汝阳的山水画
袁宝林
在美院的同学中,很有几位令我刮目相看,刘汝阳的山水画是其一。毕业以后就分手了,转眼时光飞过近半个世纪,我只知道他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编审,且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贡献的资深编审,曾任现代美术编辑室主任,却不料他的山水画更令我精神为之一振;甚而不由在想:他是什么时候又是怎样成为这样一位出色画家的呢?
《春山雨后》
68x68cm
纸本设色
年
在美术史系读书时,汝阳坐在最后一排,为人朴素正直,带着几分腼腆;在全院的乒乓球比赛中,由他率领的我系代表队却成为全院冠*,而汝阳则夺得全院个人冠*(同班的聂崇正、蔡清枝分获亚、季*)。机敏而又不动声色是我最深的印象了。
著名画家秦岭云说得好:“刘汝阳的画是在自留地里种出好庄稼。”今天我才知道,在这不显山不露水后面,原来是潜伏着一股自幼深深扎根的顽强动力。
《长城新绿》
68x68cm
纸本设色
年
刘汝阳年生于山东德州地区夏津县地藏寺村。外祖父是教书先生,擅长书法。年汝阳到北京上学,但儿时的故乡风情至今活在他的记忆里;母亲最喜爱剪纸绣花,泥娃娃真逗趣,花灯鞭炮亦我所爱,还有镇上的高跷出奇的高;而最初培育了他的美术才能的,则是在班上出墙报和帮老师画鸭嘴兽挂图了。父亲毕业于北大土木工程系,是铁道部的高级工程师,作为铁路员工子弟,汝阳也便入读北京铁路职工子弟第一小学,初中则是铁一中。刚巧他家那时就住东受禄街,与徐悲鸿纪念馆相邻,从父亲带他去参观和打乒乓球,那里就成了他最熟悉最亲近的地方;除了大师的原作,悲鸿先生鼓励少年刘勃舒学画的亲笔信更是深印在他的脑子里。小学的美术老师对徐先生十分崇敬,他向同学讲述见到徐先生穿着长袍马褂的情景,他还给校长、老师、同学画像……
《湖上春晓图》
68x68cm
纸本设色
年
最令他刻骨铭心的一件事是从40中高中毕业时,他原是听从女友的建议从文科班转入了理工科,要一起考北大——那时他的几何和物理都学得不错,从初中就入了团,还参加过舞蹈队,排练过《花儿与少年》呢——但到底舍不下学画,左思右想,还是回了文科班,为此朋友也吹了。说起来40中的艺术氛围也很浓,名画家杨先让、高燕悉出于此,美术组的辅导老师更是敬业有加,对他鼓励备至。他下了决心报考中央美院的版画系。虽然被美术史系所录取,他对绘画的强烈爱好岂可被销蚀?
《*山朝日》
68x68cm
纸本设色
年
在美术史系的绘画课业中,我们都临摹过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原作,可我却不晓得后来他是怎样登堂入室成为了可染先生系外的真弟子。其实从65年分配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美术史论和绘画就真正结下不解之缘,就如在校时他拿着自己的速写去向可染先生请教时,先生说的那么几个字:“画画对学美术史有好处,多画。”70年代初,人美的同志一起下到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和前辈老画家许麟庐一起放鸭,与秦岭云一起画画,从体验生活进入创作。从干校回来后74年,“刘继卣带我们——还有徐希、张广——去台基厂国宾馆看李可染等先生作画,后来我又去家里拜访过先生”;当然,以后和李先生接触的机会就更多了,回忆起来,从在美术史系读书时利用暑假借住在颐和园小学,不顾蚊子咬,为的是追踪李先生带国画系学生上山水写生课的行迹,到接受出版《李可染画集》、《李可染词传》的任务,李先生必是为他的执着和热情所感动,用汝阳的话说,可染先生对他的关心和指导是无微不至的;刘汝阳于年加入中国美协,介绍人就是李可染和刘继卣。至于先生为他的画册和画展题字,那总是横竖写上四、五种任他选用,可染恩师的一句话更是使他铭记不忘:“不能什么都画,打井挖出水来才行!认准一个。——你也画山水吧,我给你指导。”汝阳就是这样在大师的亲切关怀下百倍努力地走上了专事山水画学习和创作的道路。
《江帆竞发图》
68x68cm
纸本设色
年
在年于北京当代美术馆举办的刘汝阳个展上,画家吴冠中以他一贯的直率风格高兴地写了这样几个大字:“土生土长,自家果木吐芬芳。刘汝阳同志留念”;秦岭云所题则是:“大家气派”。我以为这是很中肯、精当的批评;他充分肯定了作者能以富于创造性的独特语言生动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宝贵艺术品质和大度气象。汝阳之能够在创作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给人以面貌一新的强烈感受,皆是建立在此一基点之上。
《江峡金秋》
68x68cm
纸本设色
年
汝阳的山水画创作,得力于他对传统绘画的学习和研究,他曾认真临摹敦煌、法海寺、永乐宫壁画及宋元明清历代山水画名作,从中汲取宝贵营养;他还画过多年水彩、油画、素描、版画等,在国画山水的创作中融进了西画的观察方法,表现方法,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然而汝阳却十分坚定地认为,只有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因而他尤其重视深入生活,注重写生,一往情深地投身名山大川、农舍渔村,从中获取素材和灵感,继则满怀对幸福生活和优美风光无限热爱的激情投入创作——他以为这种饱满充沛的感情是创作成功的关键。
《花间小屋》
45x68cm
纸本设色
年
但是要真的能作到既把编辑工作做好,又能画好画,那真是谈何容易。“可染先生对他说:‘做人要老实,作画也要老实。’”汝阳牢记“白发学童”的教诲,拿出“师牛堂”的精神,靠的就是勤奋。这一点曾和他同住一个四合院、对面而居的沈鹏先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的收入自己文集的《做嫁衣之余的奉献》,就是以自己亲历的甘苦来谈汝阳是如何克服“编创矛盾”,在“甘于为人作嫁”的同时又如何“珍视业余的分分秒秒”的。他见汝阳家“那间小屋里的灯光常常深夜不灭”,后来就对他笑说“傅抱石有一方印章‘往往醉后’,你把‘醉’改成‘子夜’的‘子’吧。”作为一位深切体恤自己同事的领导,他一方面奖掖汝阳这种可贵的敬业精神,一方面以专家的眼力,对这位崭露才华的艺术家在“用汗水浸润着的一张又一张宣纸上,追求元气淋漓的美感,尺幅中见寻丈的*魄”啧啧称叹,此情此境,不能不令人感动。
《江峡秋帆》
68x68cm
纸本设色
年
欣赏汝阳的山水画,总有一种生气勃勃、淋漓酣畅的感觉。看他的作品,最不寻常的感受,就是一种特别的亲近感,一种青春的力量,一种同代人的感受。这是因为他的创作就是从生活中来,从他所热爱的祖国壮丽山河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的时代生活中来。所谓人化的自然,在汝阳这里,就是这样一种亲和融恰的关系,他的作品因此充满了豪迈乐观的情怀,洋溢着对他目之所及、身之所历的自然山水及其生活、历史内蕴的充分肯定;而他在艺术语言上的追求与探索,则不过是这种强烈感受的外化,它完全是为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怀服务的。
《老君山夕照》
68x68cm
纸本设色
年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在艺术语言上没有相应的驾驭和表现能力,你有再好的构思也无法付诸实现。刘汝阳的机敏和勤奋在这里显示出他特有的优势与威力。他的山水画质朴而清新,笔酣墨饱、热情奔放,色彩沉稳浓郁,层次井然,在异常和谐的多重关系中,尽显大自然的诗意。而慢慢欣赏品味他的大量作品,你又会在那变化多端的各种不同景观、不同季节气候和不同风格情趣的追求中,尽享无穷乐趣而体验感受其丰富。
《漓江帆图》
68x68cm
纸本设色
年
先让我们来看一幅《江帆竞发图》吧。我觉得这是很好地继承了可染先生的传统而又突出地展示了汝阳朝气蓬勃那一面的代表作。其笔墨之苍郁深邃和构图上以江面水平线为分界形成的黑白分割与对比,以及山峰的沉稳挺拔与江涛的奔流不息所映衬的千帆竞发的气势,还有轻轻浮动的白云与山和水的对比呼应关系,不仅生动表现出祖国的江山之美,而且恰到好处地抒发了作者的胸中壮气。
《朦胧月》
68x68cm
纸本设色
年
汝阳的山水画山石皴法多从写生中来,而不取概念化的符号,他又非常看重中国传统笔墨的表现力,以及“色不碍墨”的宾主协调关系,并且很注意远近层次推移,连房屋的搭配处理,也很有个性,用笔苍劲有力,所以他的山水表现在得自然质朴的同时,亦能刻画入微,益显其凝重灵秀;其取景构图,往往并不繁复而能小中见大;其笔墨色彩浑厚华滋、气韵丰沛。这里的《*山烟云》、《山里高秋》、《山村晚秋》皆可为代表。
《妙峰山》
34x34cm
纸本设色
年
祖国山河无山不美,无水不秀。这不独是可染先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由衷赞叹,不消说更是早在汝阳这里引起强烈共鸣。和可染先生一样,漓江也是汝阳最喜爱表现的题材之一。从《春江帆影》、《轻舟已过万重山》,到《漓江帆》、《漓江雨后》和《漓江图》,画家真是一往情深地沉醉在这百看不厌的如画美景中。不同的是,画家变换各种手法,在这里着重表现的则是另一种苍翠欲滴的优美情调。她时而明净如洗,时而又笼罩在绵绵烟雨中;时而淡冶妩媚,时而又剔透空灵。这当然需要技巧,我们从他同一题材变体的反复实验探索中,可以看出作者扑捉最佳瞬间效果的苦心经营。
《石林》
68x68cm
纸本设色
年
《水乡雨》也是我最喜爱的作品之一,它寓丰富于单纯,以黑、白、灰的铿锵变奏和蕴含微妙冷暖关系与肌理效果的水晕墨章,使江南小镇的雨中美景沉浸在浓浓的诗意中。凡此种种,我们可以充分领略艺术家擅于以高超的手段得心应手地传情达意的本色。
《松云幽居》
68x68cm
纸本设色
年
然而艺术家的兴趣却也绝不限于名山胜景和幽情美趣。他的作品更有刚健质朴的一面。有几幅表现长城的作品,气宇轩昂,颇显格调不凡。《长城夕照》亦取正方构图(这是他最喜采用的方式之一),画面虽不开阔,却饱满而富于纵深感,从上方四分之三处所作黑白冷暖分割,凸显了夕照的苍凉,远处的群山在残阳中,益显其雄浑悲壮。再看一幅《长城风骨》,它所描画的纵然只是荒山中的长城残壁,那铮铮然巍峨挺立的身影给你的触发,真令人惊心动魄,不由肃然起敬。难怪范曾会情不自禁地在画上信笔题写了这样的诗句:
还记得当年月黑雁飞高,大雪满刀一代雄;
情一怀,酒一觥,看君画笔何凝重;
写出了中华*,写出了千秋痛!
向晚极目眺,故国夕阳红。
《天山人家》
68x68cm
纸本设色
年
王国维论词分“写境”“造境”,汝阳君此画之写景造意,可说寓哲于诗,已入化境。他画长城的佳作还有《长城清晖》、《金山岭长城》、《嘉峪关》等,手法不一,情趣各异,而造意新颖,气度恢宏则一之。读画至此,始知汝阳画可称离画工之度数而得诗人之清丽者。
《长城夕照》
68x68cm
纸本设色
年
其实汝阳画最令我钦佩处是他不仅以笔墨为能,而且还有一双锐利的善于发现对象此时此地独特之美的形式美的眼睛。他的《莱茵河畔》很好地融和了墨与色的关系以逆光的效果映衬渲染出灿烂的异国情调;他的《月色图》融化在一片清辉之中;也许正因为有美术史学习和石窟寺考察的经历,以及笔墨与素描的多方训练,才有对《大足石窟》和《云冈石窟》如此浓厚的兴趣和这种独创的“叙事体”构图吧;再看他的《东海渔村》,是多么简洁而富有韵律的归纳啊;《宁河放舟》应是画小三峡的景色,比较一下前后几幅同名作的变体,就可看出,后者既保留了前画在形式感上富于动势的斜向构图,又在笔墨和色彩处理上,强化了黑白对比的整体感和节奏感,而出色地表现了“放舟”的神韵。
《高原人家》
x95cm
纸本设色
年
王国维论词还说过:“词以境界为最上”,“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愚以为这是极有见地的艺术论,因其道出艺术创作的此在性。如秦岭云先生所说:“近年来,我特别偏爱新人们的新作,理由很简单:他们思想解放,目无偶像,没有包袱,扩大视野,放纵感情,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正是这伙人打破了千百年来的旧桎梏,开拓出一片前所未有的新天地”,这同那些“靠臆造和模仿应世的所谓作品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称道汝阳画有自家面貌,其可贵在此。
《麦积山》
96x89cm
纸本设色
年
刘汝阳的山水画有鲜活的时代气息和自己的独特面貌,重要的一点,在于他对于借鉴外来艺术有很明确的和自觉的开放意识。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譬如李可染和吴冠中等大家的影响,这也恰好说明他是生活在当代开放的多元文化氛围中,而在这方面,无论可染还是吴先生,尽管他们各有自己鲜明的风格特色,在“洋为中用”的立场上,却亦各自堪为表率。闻一多曾说:“文化史上每放一次光,都是受了外来刺激,而不是死抓着自己固有的东西。不但中国如此,世界上多少文化都曾经因接触而交流,而放出异彩。”(闻一多:《复古的空气》)他还说:“文学诚当因时代以变体;且处此20世纪,文学尤当含有世界的气味。”(闻一多:《律诗的研究》)这一点其实早已成为新时代艺术家的共识,而有一种误解,却是将借鉴与吸收外来文化艺术与被外来文化所同化混为一谈。对此,可染先生曾有如下论述:“我们的一些前辈画家,特别是徐悲鸿把西洋素描的科学方法引进中国,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近代美术史上的一大功绩,我想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有人说,学中国画的学了素描有碍民族风格的发展,……这是一种浅见。缺乏民族风格关键在于对民族传统的各个方面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把自己民族的东西放在主要地位,而不在于学了素描”(《李可染论艺术》)。可染先生在这里虽然只讲素描的借鉴,他谈到的以我为主的道理,却具有普遍、深刻的意义。这里我又想到王国维所说“学无中西”、“当破中外之见”和“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王国维:《〈国学丛刊〉序》,年)那样一席视野空前开阔的世纪新见。我们也以这样新的视野瞩望汝阳君的开拓与探索。
年4月22日于北京王府井九重轩
《水乡雨》
45x68cm
纸本设色
年
《春山雨后》
68x68cm
纸本设色
年
《*山图》
68xcm
纸本设色
年
《漓江图》
68xcm
纸本设色
年
《大足石窟图》
68xcm
纸本设色
年
《松瀑图》
x68cm
纸本设色
年
《高松入云》
x68cm
纸本设色
年
(注:图片均来自画家本人,欢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