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姓(zhǎngsūnxìng),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4位。在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00位以外。
长孙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西汉时期出自北魏之前有长孙氏。
据史籍《汉书·儒林传·赵子》中记载,西汉朝时期有个名人叫长孙顺,全名为长孙顺繇,是淄川人。
当时昌邑王的中尉、大学者王吉曾传授古代官学典籍《韩诗》给长孙顺,因此长孙顺善诗,属于韩诗学派,在西汉时期与《鲁诗》、《齐诗》并称“三家诗”,后长孙顺因此官拜汉学博士。长孙顺的弟子有东海发福等,徒众尤盛,皆至大官,形成了西汉武帝执*时期“韩诗学派”中的长孙氏诗学派。除此之外,长孙顺还著有《长孙氏说》两篇,可惜早已亡佚,令后人不得一窥。
这说明在西汉早期,就已经已有长孙氏族人的存在,应为某一王族贵胄的家族长孙,因此为姓氏之称。不过,在著名的东汉姓氏学家应劭所编纂的《风俗通·氏姓》中,没有“长孙氏”这一姓氏的记载。
在长孙顺的后裔子孙中,皆承袭长孙姓氏,其族裔称青州长孙氏系。后多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孙氏者。
长孙氏族人大多尊奉长孙顺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拓跋氏,出自北魏王朝皇室南部大人沙莫雄,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长孙复姓源出为鲜卑民族拓跋氏,为北魏献文帝第三兄拓跋·嵩之后。著名姓氏学家姚薇元在《北朝胡姓考》中认为:“拓拔氏应为拔拔氏”。
北魏道武帝拓跋·圭的曾祖父拓跋·郁律有两个儿子:长子拓跋·沙莫雄为南部大人,号拓跋氏;次子拓跋·什翼健就是后来北魏道武帝拓跋·圭的祖父,拓跋·圭创建北魏王朝并称帝后,因拓跋·沙莫雄是曾祖父的儿子,就赐认他的儿子拓跋·嵩家为拓拔氏家族的长孙。
拓跋·嵩后来官至太尉,晋封为北平王。由于拓跋·嵩骁勇善战,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有大功于北魏王朝,因此其后代世袭为北魏王朝的王族大人。
到了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执*时期(元宏,公元~年在位),明确规定以拓跋氏为北魏朝皇族宗室之长门,故而拓跋·嵩家族皆改姓氏为长孙氏,其中拓跋·嵩的次子长孙道生十分著名,曾屡建战功,为官廉洁,位至北魏王朝的宰相,受封为上*王。
该支长孙氏在隋、唐时期就已经融入汉族,称济阳、河南长孙氏系,后多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孙氏者,皆尊奉拓跋·嵩为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
长孙顺繇、拓跋·嵩。
迁徙分布
长孙氏复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三十四位门阀。
据史籍《郡望百家姓》的记载,长孙氏望出济阳郡、河南郡。
郡望
淄川郡:淄川之地在夏、商时期为青州之域。秦朝时期属齐郡。西汉初建般阳县。南朝宋嘉元五年(戊辰,公元48年)改为贝丘县。隋朝开皇十八年(戊午,公元年)为淄川县。唐朝初期置淄川郡。宋朝时期复置淄川郡,属京东东路。元朝时期设为般阳路,治所在淄川城。明朝初期设般阳府,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年)升淄川县为淄川州,明洪武十年(丁巳,公元年)又改为淄川县,属济南府。清朝时期沿明制。辛亥革命后民国*府废府设道,淄川县属济南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年)撤道,民国二十年(辛未,公元年)县辖十路改为九区。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年)月淄川县全境解放,辖十一个区。年4月淄川县制撤销,原县境内建立杨寨、洪山、昆仑散个区。年月撤销昆仑、杨寨两区,设淄川区。年4月洪山区撤销,归淄川区。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堂号
济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淄川堂:以望立堂,亦称青州堂。
霹雳堂:隋朝时候,长孙晟十八岁即为司卫上士。突厥南侵时他向皇帝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定其虚实,了如指掌,拜车骑将*兼受降使者。突厥人很怕他,听到他的弓弦声,就说是霹雳,故长孙氏的堂号有“霹雳堂”之称。
长孙姓历史名人
长孙道生:(生卒年待考),拓跋·嵩次子;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王朝大臣。
忠厚廉谨,北魏太祖爱其慎重,使掌几密,与贺毗等四人内侍左右,出入诏命。
北魏太宗即位后,除南统将*、冀州刺史。
北魏世祖即位后,长孙道生进爵汝阴公,迁廷尉卿。从征蠕蠕,与尉眷等率众出白黑两漠间,大捷而还。北魏世祖征赫连昌,长孙道生与司徒长孙翰、宗正娥青为前驱,遂平其国。赫连昌弟定走保平凉,刘义隆遣将到彦之、王仲德寇河南以救定。上诏长孙道生与丹阳王太之屯河上以御之。遂诱刘义隆将檀道济,邀其前后,追至历城而还。除司空,加侍中,进封上*王。
长孙道生长寿,年八十二岁逝世。赠太尉,谥曰“靖”。
长孙道生的生活廉洁而俭约,虽然是三司显职,而所穿的衣服不饰以华美,食不二味,所用的一副马鞯数十年也不换,当时的人们把他比为晏婴。
长孙道生的家,房屋低矮而简陋。有一次出征后,家里的人抽空把房屋全部修缮了一番,并建起了堂庑。长孙道生回来见到后,感叹道:“昔日霍去病认为匈奴没灭,无以为家;今天强大的敌人在北方边境游荡未平,我怎么能安心住这样华美的房子?”于是,就把子弟们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并命令他们把所建的房屋毁掉。
长孙冀:(?一55年),北魏大臣。河南(今洛阳)人,上*王长孙观之子。6岁袭爵,降为公。魏孝文帝以其幼承家业,赐名幼,字承业。聪明有才气,虚心爱士,为前将*,从孝文帝南讨。宣武帝时,为扬州刺史,假镇南大将*,都督准南诸*。梁将裴邃、虞鸿袭据寿春,冀归诸子骁勇,邃颇难之,号日“铁小儿”。鲜于修礼起义,朝廷以冀归为大都督率兵镇压,大败,因除名。后以讨蜀有功,授平东将*,复本爵。继随魏武帝入关,赴长安,位太师,录尚书事,封上*王。
长孙俭:(生卒年待考),本名长孙庆明;河南洛阳人。著名北周将领。
少方正有操行。时四方骚动,俭从左卫将*攻破宿勒明达等,以功赐爵索虞侯。
北周文帝甚敬之,表授荆州刺史、东南道行台仆射。黎民树碑刻颂。又诣阙留,后征授大行台尚书,兼相府司马。封昌宁公,升大将*,镇荆州。以病还为夏州总管卒。
长孙平:字处均,河南洛阳人,周柱国俭子。仕武帝,为卫王侍读。建德初,拜开府、乐部大夫。宣帝即位,为小司寇。大象中,代贺若弼为寿州刺史。隋受禅,徵拜度支尚书,转工部尚书。历汴、许、贝三州刺史,转相州刺史,免。寻进位大将*,拜太常卿,判吏部尚书事。仁寿中卒,谥曰康。
长孙绍远:字师,少名仁,鲜卑族,河南洛阳人,魏太傅稚子,起家司徒府参*,封东阿县伯,从孝武西迁,别封文安县子。大统中除太常卿,迁中书令,袭封上*王珀例降为公,改冯翊郡,恭帝时累迁录尚书事,六官建,拜大司乐。闵帝受禅,封上*公。明帝时授礼部中大夫,寻拜京兆尹,历少保、小司空,出为河州刺史,武帝时历少宗伯,卒赠柱国大将*,谥曰献。他是北周音乐家。宇文泰对其十分器重,常把他比做“萧何”。曾任西魏大司乐。幼时博闻强记,是有名的“神童”。《长孙绍远传》中记载:当初,长孙绍远任太常,召集许多工匠,制作乐器,土木丝竹,各类乐器音色都很准确,只有*钟不合音调。
有一次,他退朝后,经过韩使君佛寺前,佛塔三层以上有大铃响。他忽然听出铃声,很合宫调,就采用这个音调给*钟配奏,使得*钟的声音也和谐了。
长孙绍远就禀告世宗(周明帝),明帝采用。长孙绍远由此被尊为乐祖。
长孙敞:字休明,洛阳人,长孙无忌叔父。隋炀帝时,颇见识擢。后炀帝巡江都,留守禁卫。唐高祖入关,率子弟见高祖于新丰,授将作少监,出为杞州刺史。贞观初,因受贿而免官。后累封平原郡公。卒赠幽州都督,谥曰良。
长孙晟:(公元55~年),字季晟,长孙无忌之父;河南洛阳人。著名隋朝将领。
长孙无忌:(公元?~年待考),字辅机,长孙晟之子,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河南洛阳人。著名隋末唐初重臣。
长孙顺德:(生卒年待考),长孙恺之子,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的本家叔父(亦太宗李世民的叔岳父)。著名隋朝、唐朝大臣。
长孙顺德在隋朝时任开府。长孙顺德在隋朝时任右勋卫。他为逃避辽东的战役,从*中偷跑出来,躲到太原,受到李渊、李世民的热情接待。
当时国内群雄并起,盗匪丛生,各地郡县纷纷招募兵员,加强防卫。李世民恢以讨贼为名,令顺德与刘弘基等招募兵员,一月之间,招回一万多人,在太原外安营驻扎。不久,李渊杀死隋朝派驻太原的监官王威、高君雅,起兵自立,号称义兵。任长孙顺德为统*。此后便带领部属征战。在李渊以太原、晋阳为根据地,逐步向外扩张势力的初期,顺德参加了大大小小许多战役,平霍邑、破临汾、下绛郡,每次作战都勇当先锋,斩陷阵,多有战功。后与刘文静一起攻击屈突通时,在潼关(今陕西潼关)连战连胜,当屈突通败走洛阳时,顺德穷追不舍,直到桃林将屈突通生擒,带回京师。后又扫清陕县(今河南省西部)境内的匪众。李渊即位后,拜为左骁卫大将*,封薛国公。
唐武德九年(公元66年),在玄武门之变中,长孙顺德与秦叔宝等人共同打击李建成的馀*。唐太宗即位后,封食邑一千二百户,又特赐宫女。
后来长孙顺德在监督奴仆时,发现数奴联合偷盗宫中财宝,依法应将这几个奴仆斩首示众。但是顺德接受了这些人给他的贿赂—一些丝绢和金银,他便将这件事压下来,放过这几个人。这件丑闻终于暴露出来,被宫廷大臣及奴仆都知道了。于是唐太宗对近臣说:“顺德论身分是外威,论功劳是开国元勋,地位高,爵禄厚,可以说富贵到家了吧。如果能多看些古今典藉,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鉴,以自己的言行为人民作出榜样,我会与他一起共同享用国库,他怎么不守气节不顾名誉,搞出贪污受贿的丑闻呢?”
按理应该将长孙顺德下狱治罪,但是唐太宗思量再三,惋惜他的功劳,不忍心问罪,反而在宫殿上当众赐给他几十匹丝绢,以此剌激他的愧悔之心。
大理寺少卿胡演向太宗提出:“长孙顺德贪赃枉法,罪不可恕,怎么又赐给他丝绢呢?”
唐太宗回答说:“人是有灵性的,给他这点绢对他来说胜于刑罚。如果他仍然不觉惭愧,那就像禽兽一样了,杀了他也没有用。”
后来,顺德又因与李孝常图谋不轨,终于被撤职除名。
过了一年,唐太宗浏览功臣图时看到了顺德的面象,产生了怜惜之情,便派宇文士及去看望他。只见长孙顺德精神颓废,一副醉态。有人议论他活到头了。唐太宗又召拜他为泽州刺史,并恢复了他的爵位、食邑。
长孙顺德以往放纵自己,不守法度。重新任职之后,放下架子认真办事,严明纪律。原先,一些官吏接受了百姓的贿胳,长孙顺德一一追究,一个人也不放过,于是被人称为好官。前任刺史张长贵、赵士达都在本郡之内占有数十顷好田,长孙顺德一齐上报并且追回来分给贫穷农民。后来又因犯法而被免官。到后来,唐太宗听到消息产生一种鄙视心理,对房玄龄说:“长孙顺德这种人没有慷慨的气节,却有儿女之情,现在得了病,咎由自取有什么值得问侯的呢?”
长孙顺德不久去世。唐太宗派人吊唁,赠荆州都督,谥号襄。唐贞观十三年追寺为邳国公。唐永征五年重赠开府仪同三司。
长孙皇后:(公元~66年),女,名字无考,长孙无忌之妹;河南洛阳人。著名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
她曾协助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成功夺得唐朝皇权。
长孙皇后是鲜卑族人,自幼精通文史,唐朝初年,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为争夺皇位,发生了激烈的争斗。
李建成一伙常在唐高祖李渊面前陷害李世民,企图借刀杀人。高祖听信了他们、疑忌甚至僧恶李世民。长孙氏“孝事高祖,谨承诸妃”,在险恶的形势下勉力排解高祖对李世民的嫌猜。
到了李世民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除掉李建成的紧急关头,长孙氏又挺身而出,亲自激励士气,促成了事变成功,李世民由此登上帝位。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又是功臣元勋,唐太宗打算委之以显官要职。长孙皇后坚决不允。并让长孙无忌“苦求逊职”,直到唐大宗改授权限不大的官职为止。在一人荣耀、满门生辉的封建社会里,长孙氏贵为皇后,却“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实在难能可贵。
唐太宗善于纳谏的*举,也得益于长孙皇后的良言劝导。直言敢谏的魏征经常触犯“龙颜”,一次唐太宗退朝,回到后宫恨声地说要杀掉魏征。长孙皇后悄然退下,一会儿又穿着参加隆重礼仪的朝服走上,唐太宗十分惊讶。她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现在魏征直谏,正说明陛下圣明啊,我怎么能不庆贺呢?唐太宗听了转怒为喜,从此对魏征等忠臣更加倚重。
封建社会后妃之间争宠竞幸,互相残害的劣迹屡见不鲜,而长孙皇后却能体恤、爱护妃嫔。她对妃嫔生的子女“慈爱逾于己生”,有妃嫔害了病时,她甚至把自己正在服用的药送去,因而“宫中无不爱戴”。
长孙氏虽然位尊皇后,但生活仍比较俭朴,平日衣物仅够穿而已。李世民即位后,她常劝其提倡节俭,重视法制,信用贤臣,深得唐太宗的敬重。她还从封建伦理观出发,编写了《女则》十卷。
唐贞观十年(公元66年),长孙皇后三十六岁时染病不起,临终留下遗嘱:依山而葬,不用造坟,也不用棺椁,以木器瓦器俭薄送终。同时规劝唐太宗纳忠容谏,不受谗言,节制游乐打猎和役使百姓。
长孙皇后去世时,唐太宗非常悲痛,感到从此“失一良佐!”
长孙诠(?~),长孙无忌从父长孙操之子,长孙皇后与长孙无忌的堂弟。年,娶唐太宗的幺女新城公主为妻,年,因长孙无忌被武后诬告谋反被流放,武后害怕长孙氏东山再起,同年,被武后派去官员所杀。
长孙佐辅:(约公元七九四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朔方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德宗贞元中前后在世。累举进士不第,放荡不羁。弟公辅为吉州刺史,遂往依之。后终不仕。佐辅有诗集号古调集,《全唐诗》存其诗17首。
长孙姓近现代名人
长孙锦(年1月~):亦名长孙云桂,怡心斋主人。陕西永寿县人,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为中国艺术学会常务委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际书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广州中西书画研究院院士,香港中华艺术家协会荣誉会长,中国书协陕西分会会员,中港文化使者。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几十年来潜心钻研,犹以行书、草书、榜书见长,其行草书挥洒自如、刚柔相济;榜书凝重自然、浑厚遒劲、书法作品曾先后多次在国内外书画大赛中获奖。应邀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仪式,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书法作品通过了ISQA艺术体系资质认证、荣获《中国知名书法家》称号。入围第八届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家拍卖会,被评定为特级书法家。入选书法导报《年》国际书法篆刻年展,被授予“中国当代书法名家”。作品多次出展韩国、新加坡、日本、香港、澳门、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入编中华名人大典、中国当代文人书画辞典、中国当代名人书法大典,作品经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研究决定,收入《中国艺术大家》一书。部分作品被上海图书馆、北京荣宝斋、李时珍药物馆、香港汲古斋、加拿大美术家协会等多家单位及书画爱好者收藏。
宗祠通用联四言通用联源自长门;
望出济阳。
——佚名撰长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长孙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三州作刺;
四始蜚声。
——佚名撰长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长孙操,有学术,为齐、扬、益三州刺史。下联典指唐·长孙佐辅,工诗,著有《古调集》。
六言通用联汉时博士门第;
隋代元帅人家。
——佚名撰长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博士长孙顺德,淄川人,从旉受韩诗。下联典指隋代元帅长孙晟,长孙无忌之父,洛阳人。性机敏,十八岁为司卫上士。开皇中破突厥,官拜车骑将*,因其善骑马射箭,突厥人闻其弓声,称为“霹雳”,见其走马,谓之“闪电”。
勋载旌常之首;
威雄绝域之邦。
——佚名撰长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长孙无忌,长孙晟之子,佐太宗定天下,功第一。下联典指隋·长孙晟,性通敏、善弹射,突厥畏之,闻其弓声,称为“霹雳”,见其走马,谓之“闪电”。
七言通用联玉佩金钿随步远;
云罗雾縠逐风轻。
——唐·长孙无忌撰长孙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初大臣长孙无忌《新曲二首》诗句联。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引水开渠,民颂遗爱;
夺位定律,图绘凌烟。
——李文郑撰长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初代郡人长孙操,字元节,高祖时任相国府金曹参*、检校虞州刺史,后跟从太宗征讨,参与机密,官至陕州刺史,封乐寿县男。任陕东大行召时,城中无井,他开广济渠引水入城,百姓颂其遗爱。下联典指唐初大臣长孙无忌,字辅机,洛阳人,太宗长孙皇后之兄。决策发动玄门之变,助太宗夺取帝位,历官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等,封赵国公,曾奉命与房玄龄等修定唐律。高宗时官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图绘凌烟阁,居首位。
引水开渠,无虞涸辙;
凌烟首绘,佐定功成。
——李文郑撰长孙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贤后相君,十篇著则;
孝子救父,数语回生。
——佚名撰长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太宗后长孙皇后,洛阳人,长孙无忌之妹。好读书,言行举止必循礼仪,太宗很看重她,曾与她讨论赏罚的事,她并不参与。著有《女则》十卷。下联典指北魏代郡人长孙虑,母亲饮酒,父亲误用杖击致死,被县衙囚禁起来,要处重刑。长孙虑请求自己代父受刑,孝文帝下诏,特恕其父死罪。
佐定功居第一,烟阁标名;
从征绩著无双,高平拜爵。
——佚名撰长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初大臣长孙无忌,字机辅,河南省洛阳人。太宗长孙皇后之兄。数从李世民征讨定天下,功第一。历任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击等职。封赵国公,图凌烟阁。下联典指后魏大将*长孙子彦,以*功封槐里县子。后封高平郡公,位仪同三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