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处中原,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文化历史悠久,自然它的地名也是非同凡响,今天一起来看下洛阳九县地名的由来~
●孟津
这个县早在春秋末就已经划城建治了。其城名为平阴、谷城。至秦时改为县。汉代时曾有平阴、谷城、平县、治平、大基、柏崖、河阴和河清等县名,其问没有孟津县名之说。一直到金代,熙宗天眷三年(年)该县才改名为孟津县。为什么该县会改名为孟津呢?
原来,这个县早就有个*河渡口叫孟津。那是东汉时期灵帝为镇压*巾起义,在洛阳设的八关之一。金代始以津渡之名为县名。那么这个渡口为什么叫孟津呢?它源于一个历史故事。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该县东北、孟县西南一个*河边上的地方与八百诸侯会盟,召开过誓师大会并从此渡河。于是这个会盟处就叫了个会盟台,此渡口便叫盟津了。后来,盟津又讹传为孟津了。
●偃师(县级市)
偃师县名的由来,通常的说法也是源于“武王伐纣”的故事。当时殷纣王的商都就在今安阳市的淇县。位予今陕西长安县周国的周武王决心要推翻纣王的统治。首先,武王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的盟津举行*事演习,有八百多诸侯参加。大家建议立即讨伐纣王,武王认为时机还不到,偃旗息鼓,后还师西归。又过了两年,武王还不急于轻易动手。又多次派人到商都了解敌情。时机成熟,武王在商郊牧野,即汲县以北一带进行了一场牧野之战,使殷商覆灭。后人根据这个故事里的情节,称偃师之地为当时武王息偃戎师筑城的地方。这便是偃师县名的来历。史载,战国末年曾设偃师、缑氏两县。宋熙宗八年,缑氏并人偃师,偃师名称沿用至今。
●伊川
伊川,因伊河而得名。据传说,龙门西山和东边的香山原来是连在一起的。洪水经常淹没山南的村庄,那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大禹治水时,凿开了此山,疏通了河道伊水才通过两山之谷,滔滔东北流去。这说明伊河历史悠久。伊川在唐尧时期即称伊侯国,虞舜时期开始称伊川。夏称豫州伊阙地,战国时称伊阙新城,汉置新城县。隋改伊阙县,又改伊川县。宋朝时,它曾属于伊阳县,后又改自由、平等二县。直到民国二十一年即公元年,自由、平等二县才又合并为一个县,称伊川至今。
●宜阳
宜阳,因其故城位于韩城的宜水之北而得名。那个故城原为洛河中下游的一个古邑。隋置宜阳县。其后曾改称寿安、福昌、甘棠县等。自金元以来,一直称宜阳县。
●汝阳
汝阳,唐朝时已设置为汝阳县。但到明朝开始它改名为伊阳县,一直到解放后的年,这个县仍叫伊阳县。年,考虑到“伊阳”与同一洛阳地区的“宜阳”同音易混,加之该县又地处汝河北岸,故复名汝阳县。
●栾川
栾川,栾川之名来自伊水。伊水古称鸾水。相传因此地多鸾鸟而得名。古时“栾”与“鸾”相通,故作栾川。栾川夏商时期属豫州,北宋置栾川县。元明清时为镇,其地盘南部划归卢氏,北部属嵩县。年成立栾川县。年栾川并入嵩县,次年又分离出来,仍叫栾川。
●嵩县
嵩县,远在炎帝时有伊侯国之称,东周时为陆浑戎地。西汉置陆浑县。宋绍兴九年()升为顺州,金更名为嵩州。明洪武二年()废州为县,始名嵩县,是因在嵩山之西而得名。
●洛宁
洛宁,因其境内的西北有崤山、南有熊耳山,故古称崤地,北魏置崤县。西魏改为宜阳县,北周改为熊耳县。隋改为永宁县。民国三年(年)改永宁县为洛宁县。年洛宁分为洛南、洛北两县。年又合两县为洛宁县,取贯穿全境的“洛河”和长期称谓的“永宁”各一字得名。
●新安
新安,自古都属洛阳管。春秋战国时期为周王室属地,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推行郡县制时,始置新安县,隶属三川郡。西汉三国时期,这个县内又分出了谷城县。到东晋,这块地方分为新安、东垣、西垣三县。北魏置新安郡,北周置中州,隋初改称谷州,唐初移谷治于渑池,废东垣,又称新县至今。那么为什么秦时取名新安县呢?因该县当时晚于周围的渑池、宜阳、孟津等县,故取名新安。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秦朝统一六国后,企图长治久安,故把设在战略位置尤为重要的关、洛要重新设的这个县取了一个安字。便是新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