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兰州日报报道
走进酒泉路街道杨家园社区老年大学,在不大的几间教室里,*报进社区记者看到有的老人们在练习太极拳,有的老人们在学习书法。几位老太太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正在认真地学习手工编织。杨家园社区书记马樱珊介绍说,杨家园老年人数已达到辖区总人口的20%以上,而且失独老人占的比重较大,这部分人群服务需求相对较多,除了为其传统意义上打扫卫生、帮扶等服务之外,更多是精神生活需求的缺失,如聊天倾诉、学习提升、日常社交等。老人子女也普遍反映由于自身工作原因不能经常陪伴老人,无法很好的照顾老人的精神生活。为了缓解辖区老人精神生活缺失,不能很好融入社会的现状,年5月杨家园社区引进专业社工组织“海钰心理研究所”,联合开办了杨家园社区老年大学。
被关爱的失独老人很幸福
每一个家庭在迎接孩子到来时都是满心欢悦的,但有这样一些家庭,他们也曾有过小生命降临的欢欣,有过陪伴孩子成长的幸福,却在人到中年甚至老年时突遭变故,生命中的华彩从此戛然而止,留下的只是充满哀伤的静默黑白片,他们就是“失独家庭”。心灵创伤是失独家庭最深的痛。面对家庭裂变,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关上了心门,独自在阴影里默默疗伤。但有些失独家庭的老人,却在遭遇巨变后,靠着对生活的热情和乐观态度逐渐走出阴影,重新适应着往后的生活。家在酒泉路街道杨家园社区的丁阿姨(化名)就是这样的人。
“你们来啦,先坐,我做完这个剪纸就过来。”第一次在杨家园社区老年大学见到丁阿姨时,她温和有礼,很乐于和人交流。丁阿姨说,现在她每天把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在老年大学学唱歌、学朗诵,还报了剪纸班、学吹葫芦丝、参加舞蹈比赛、和朋友们去爬山,她感到余生很幸福。“算是走出来了”。而在13年前,丁阿姨22岁的女儿因不幸遭遇车祸而离世,女儿的不幸给丁阿姨夫妇带来了很大的创伤。“那些日子真的好难好难的”,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她都以泪洗面,在那段时间,丁阿姨不愿出门上街,需要外出的事情都让丈夫去处理。即使需要出门,她会戴好帽子、太阳镜和雨伞,把自己包裹起来。看到街上女孩子,她都会想到自己的女儿,就又开始哭。然而更不幸的是丈夫又在5年前因患病离她而去,双重的打击使她几乎无法重新站立起来。丈夫和孩子离开后,丁阿姨不再看春晚,春晚里反复出现的“阖家团圆”都是刺激她伤心之处的敏感词汇,“不愿意看到那种太欢乐的场合。”丁阿姨说。
丁阿姨作为失独家庭一直是杨家园社区照顾的对象。为了让辖区的老人和失独老人们摆脱孤独和阴影,杨家园社区专门每周邀请心理学老师前来为老人们讲课,并开办一些类似插花、剪纸之类的培训班,帮助老人们走出孤独和阴影,这也是杨家园社区老人大学的雏形。“那时候社区工作人员每周都会来家里邀请我去听一听心理学课程,并请来一些社区的老人与我聊天,讲述社区里的开心事。慢慢的我逐渐动了听一听的心理辅导的想法。前年夏季的一天,我第一次走进了社区心理辅导课堂,令我感动的是,那节课老师专门为我把课程调整为失独家庭如何走出生活的阴影。“我记得当时老师这样告诉我,失独者家庭要树立生活的新目标,有一个完整的家只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目标,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融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中去,这样会更积极自信,有助于更好地走出心理上的阴影”。
就这样经过近一年的心理学辅导,丁阿姨逐渐走出了困境,开始对以后的生活有了信心。去年杨家园社区老年大学成了后,丁阿姨积极参与,并报了好多课程,唱歌、舞蹈、合唱团、葫芦丝、剪纸。“我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满满的,晚上基本倒头就睡,尤其是参加老年大学以后,我的精神面貌就好了很多。现在我不但从老年大学中学到许多技艺和知识,而且还成为社区的一名志愿者”。
“已成事实的事情,我们都要学会接受,用乐观的心态过好以后的生活。”参加社区老年大学后,丁阿姨每天和老人们在一起学习,生活非常充实。在老年大学的志愿者服务中,丁阿姨现在总会劝慰身边的失独群体“我们已经这么苦了,就没必要再给自己添苦恼了,一定要高高兴兴的,心结打开,行走于天地之间、体味各色人生,也是一种精神寄托。”尽管坚强背后仍是苍凉与无奈,但唯有如此,才是对逝去孩子最好的缅怀。
老年大学是我的“精神家园”
“老年大学是知识的殿堂,交友的圣地、幸福的港湾,这里不仅能学到东西,也能体现自身的价值。而且圆了我五十年来的大学梦”。今年70岁的张玮老人是杨家园社区老年大学学龄最长的学员。自从社区老年大学开办到现在她一直在这里学习,其中的课程她全都报名参加。“在老年大学里,我找到了上学时的感觉,找到了年轻时的梦”。张阿姨是一位老三届,年初中毕业后就去农村插队。“当时离开学校的时候,我是那么地不舍,舍不得离开校园,舍不得让自己的梦想破灭,可当时没有条件继续学习下去,只有无奈地离开校园。张阿姨自从离开学校插队后,继而就是回城、去工厂上班、结婚、生养儿女,然后退休。转眼一晃已经六十多年过去了,但她上大学的梦想却始终没有放弃。“十年前我退休后,每天的生活就是做家务,接送孙子,生活比较枯燥。”
年5月,张阿姨听到杨家园社区老年大学即将开学的消息后,她高兴极了,埋藏在心中多年的大学梦终于可以实现了。“我是第一个跑到老年大学报名的学员,当时看到学习的课程后,毫不犹豫地全部报上了”。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张阿姨的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天她按时送孙子到学校后,便来到社区老年大学学习。一年多下来,由于张阿姨性情开朗,乐于助人,积极帮助老师组织学员参加各项志愿者活动,她被选为老年大学的班长。“家是我生活的地方,老年大学是我精神的家园”。
一年多来,张阿姨在老年大学学到了很多知识,不仅学会舞蹈,太极拳、国学等课程,还会学会了唱歌和表演。“我把学到的东西服务于社会,让自娱自乐升华为与人共乐。她经常带领一帮老年朋友们进社区,去公园,到农村开展公益演出。
“通过开展活动,不仅展示了自己的风采,还愉悦了大家的身心,现在我每天都泡在老年大学,觉得生活很充实,心里很开心。我一直做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事情,而不人云亦云、心浮气躁,不跟别人攀比,做最好的自己。我一定更加努力学习,不忘初心,严于律己,更好地为社会、为学校、为班级、为老年朋友们服务”。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年过花甲的张阿姨说,“我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图的是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我要乐出一片新天地,用学到的知识回报社会,使晚年生活丰富多彩”。
在学习的快乐中战胜病魔
“一个人身患疾病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他放弃学习、放弃生活、放弃快乐,被疾病压垮。”这是杨家园社区癌症老人赵秀英的真实写照。今年66岁的赵秀英老人4年前被查出患上子宫内膜癌,对于一般人来说身患癌症后都会都生活失去信心,感觉自己来日无多,心情沮丧、失落。而赵秀英老人在得知自己患有癌症后,她积极配合治疗,并走进了社区老年大学,从学习中获得信心,在爱好中体验生命,在兴趣中感悟生活。
“只要我还能动,我就要来老年大学学习,只有沉浸在学习和爱好中才能让我忘却疾病,获得生命的乐趣。”脸庞消瘦的赵阿姨精神矍铄地说。4年前赵阿姨被查出患有癌症后,在经过手术和化疗后她回到家中。家里人都认为赵阿姨会因此一蹶不振,情绪低落。可倔强的赵阿姨并没有悲观绝望,而是勇敢地面对生活,她积极参加了社区的各项活动,与社区老人一起锻炼身体,当得知社区开办老年大学后,她首先报名,每天与社区的老人们一起上课学习,沉浸在快乐的学习生活中。
在老年大学里面,赵阿姨学习了多门课程,画画,音乐,手工,国学,太极拳等。每天早上她按时去老年大学,打完太极拳后便和大家一起学习画画、音乐和舞蹈。在学习期间,赵阿姨是班上最认真的学生之一,为了学好手工课程,她做了厚厚的几本笔记,而关于学习养生知识的笔记,她也有好几本。当问及老人打算学到何时,赵阿姨毫不犹豫地说:“学到不能再学的时候,学到身体真的不行的时候。”
家人说,赵阿姨查出癌症后,家人和朋友都为她捏着一把汗,怕她挺不过这一关。但她在癌魔面前没有屈服,赵阿姨说:“得了癌症怎么啦?如今病魔来了,既来之,则斗之,癌症固然可怕,但不能被它吓死。我相信现在的医疗水平,相信自己身上的正能量,我要勇敢地去战胜它”。每天赵阿姨遵照医嘱,医院制定的方案,坚持放、化疗,按时吃药,进行恢复性和适应性的康复锻炼;并且保持愉悦的心情,去老年大学学习,做自己喜欢的事。赵阿姨说,她喜欢学习各种知识,以前工作忙没时间学习,也没时间培养兴趣。自从上了社区老年大学后,她通过学习拓宽了视野,有了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感觉生活非常美好,每天和其他老人在一起学习交流,真是其乐融融。自己虽然患有癌症,但她觉得活到老、学到老,生活才有意义。
当老年大学的老学友看到赵阿姨带病坚持学习,就劝他“别上了,回家养病吧!”赵阿姨笑答,“上学帮助去病,太极可以养生,这就是最适合我的疗养之道。”“我一直觉得,除了治疗,心态也很重要,乐观开朗的性格,就是帮助我康复的良药,我要更努力的生活和学习,让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义。”
凝聚众人心忙碌为大家社区“家*建”活动有声有色
酒泉路街道杨家园社区为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基层*建工作,充分发挥*群服务中心位于小区楼院的区位优势,以建设“家门口的*建”为目标,以“家引领、家共享、家服务”为主线,引领广大*员群众树牢“家”理念,厚植“家”情怀,探索创新社区“家*建”工作模式。社区敞开家的大门,把驻区单位*组织请进“家”来,增添建设大家庭的新鲜力量;把*员群众凝聚在“家”中,激活建设大家庭的内生动力。社区*组织做好家的管理员,健全家的体系,扩大家的覆盖,强化家的领航,形成建设大家庭的合力,着力提升社区抓*建、抓治理、抓服务的水平,共同建设新时代美丽家园,打造管理同心、发展齐心、幸福贴心、睦邻暖心的城市区域化“家”*建共同体。
退休*员为百户居民的自来水忙碌着
在杨家园社区有这样一名老*员,群众都亲切的称呼他为“老王”,他始终把自己比作群众的“服务员”,他是社区退休工作人员王稳社,他总是说作为*员工作可以退休,但*性不能褪色,只要自己还能跑的动,只有大家还需要我,我就永远是大家的“服务员”。
今年6月,老王管理的小区上下水管网出现了大量漏水现象,老王和居民楼院长易大姐及时发现了问题,立即反馈到了社区。他们和社区一起多次联系房屋产权单位,和产权单位反复沟通,争取产权单位能够为居民维修管道。在维修费用上,产权单位和居民一直无法达成共识,他们从中不断的协调和沟通,一方面在社区的主持下,他们召集居民召开议事会,为大家讲*策,说道理,对态度坚决的住户,还逐一上门沟通,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反复做工作。另一方面,反复到产权单位,和相关领导就此事不断协商,希望产权单位能够为居民多分担一点。在他们的不断努力下,最后大家就维修费用、维修方案达成了一致。在施工中,王稳社又受居民的委托,成为了居民代表进行监工。炎炎夏日王稳社一直坚守在施工现场,及时向小区居民反馈施工进展情况。在半个月的努力下,小区的上下水管网终于修好了,清澈的自来水再次流进了居民家中,大家再也不用深受无水日子的煎熬。说起王稳社大家都会竖起了大拇指,纷纷表示最想感谢的人是老王。当老王听到居民的称赞,也只是用手捂起嘴巴,不好意思的呵呵一笑。
三不管楼院终于有了物业管理了
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服务缺位,消防隐患严重等问题严重影响陈家湾子联运司家属院居民的生活。为了改变老旧小区的面貌,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杨家园社区抓住*建引领这条红线,以“*支部包片区,*员包楼栋”的互动形式,凝聚遇到问题能站出来、碰到困难能担起来的*员群众,走出一条多元共治,合力构建和谐幸福老小区的新路子。
联运司家属院是一个三不管老旧楼院,改造前这个院落废弃家具堵塞消防通道、院内违章占用公共区域、院内停车矛盾突出、基础设施严重老化等问题,在年城关区“三不管”老旧楼院改造项目中,联运司家属院被列为我辖区老旧楼院改造试点。社区*总支引进“红色物业”,选派社区支部委员、物业*支部负责人、居民*员等建立“三方联动”服务机制,集中研究解决居民反映的各类问题带领大家共同治理小区。自物业进驻至今,城关物业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为联运司家属院安装照明节能灯38盏、捆扎院内杂乱电线米,配置垃圾分类分拣亭一处、垃圾分类桶8个,划分车辆停放点12处,拆除院内违章建筑3处、清运废弃家具10余吨、粉刷院内及楼道墙面余平米,短短一周时间之内联运司家属院的面貌发生了极大改善,从一处处改变中,居民增强了对小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在社区*组织的引领下,通过*员群众的积极主动参与,实现了老旧小区管理从社区“独角戏”到*群“大合唱”的转变,从“三不管楼院”到“温馨家园”转变。
民生快评:关爱何妨细处看
汪文学
对于生活在小区的居民而言,幸福感是具体的、可感的。
三个老人在社区老年大学,找到了喜欢做的事情,走笔丹青,开卷受益,在心灵的宁静和谐中,身体的疾病与倦怠会荡涤掉不少。
社区治理是纷繁杂乱的一项工作,基层的管理者们要针对社区情况和特点,把握居民所困所惑,施策有据,精准服务,方能所获甚多。
酒泉路街道杨家园社区的工作人员,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