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
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阳而得名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
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
汉魏以后的洛阳是国际大都市
隋唐时人口百万
四方纳贡,百国来朝,盛极一时
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
曾经是我国*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洛阳所管辖的八个县也都是历史悠久
有很多历史传说
那么你知道各县的名称由来吗
孟津
孟津早在春秋末年就已经划城建治
被称为平阴、谷城、平县、治平
大基、柏崖、河阴、河清等县名
在金代之前都没有孟津县名之说
金熙宗天眷三年(公元年)
因为该县有个*河渡口叫孟津
而改县名为孟津县
那么这个渡口为什么叫孟津呢?
相传周武王伐纣时
曾在该县*河边上的一个地方
与八百诸侯会盟
召开过誓师大会并从此渡河
于是这个会盟处就叫会盟台
此渡口便叫盟津了
后来,盟津又讹传为孟津了
偃师
偃师地名也源于“武王伐纣”的故事
周国的周武王决心推翻商纣王的统治
商都城就在今鹤壁市淇县(古称朝歌)
周武王就在盟津举行*事演习
有八百多诸侯参加
大家建议立即讨伐纣王
武王认为时机还不到
偃旗息鼓,后还师西归
又过了两年,武王还不急于轻易动手
又多次派人到商都了解敌情
等到时机成熟,武王在商郊牧野
即卫县以北一带进行了一场牧野之战
使殷商覆灭
后人称偃师之地为
当时武王息偃戎师筑城的地方
这便是偃师县名的来历
史载,战国末年曾设偃师、缑氏两县
宋熙宗八年,缑氏并入偃师
偃师名称沿用至今
伊川
传说龙门西山和东山原来是连在一起的
洪水经常淹没山南的村庄
那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后来,大禹治水时凿开了此山
疏通了河道伊水才通过两山之谷
滔滔东北流去
此地因伊河而得名
宜阳
在古代称“山南水北”为“阳”
“山北水南”为“阴”
但在锦屏山北麓洛河南岸的宜阳县城
为什么在这个应称“阴”的地方呢?
相传,很早以前没有宜阳县
后来有位皇帝带着信臣宠妃
乘龙舟沿洛河逆水西游
行至灵山,见河水清澈见底
松柏蓊郁苍翠,林中猿啼鹿鸣
寺内香烟缭绕
皇帝就说此乃神仙福地
让地方官在距灵山三五里
选依山傍水之处建造县城
完工后必有重赏
地方官认为这是个升官发财的良机
就派人勘察设计
但他把皇帝说的“三五里”
错记为“三个五里”
于是就在灵山以东十五里的
锦屏山北、洛河以南
这个依山傍水的地方大兴土木
建好后地方官员请皇帝定县名
皇上看罢方位图
认为此地属“阴”,不宜建城
因此掂起朱笔在素绢上写了“宜阳”二字
这本是对地方官的一种训示
但是他不懂
反认为这二字是皇上隆恩钦定
感到十分荣幸,急忙磕头谢恩
自古“君无戏言”
从此,就把这里称为宜阳县
新安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周王室属地
到秦始置新安县
那么为什么秦时取名新安县呢?
因该县晚于周围的
渑池、宜阳、孟津等县
故取名新安
希望长治久安
栾川
栾川故称“鸾州”
地处伊河上游
因古时候有鸾鸟栖于此
故名鸾山
河名鸾水
鸾水之畔为鸾州
古时“栾”与“鸾”相通
故作栾川
洛宁
传说隋朝末年天下纷乱
李渊太原起兵
经过数年斗争推翻隋朝后
又几经战乱才基本奠定大唐基业
在对洛阳进行视察之时
路过今洛宁地界
看到当地人忙于耕作
一片欣欣向荣之景
使得唐高祖李渊大为感慨
为了纪念天下战火平息
天下安宁
又因其地位于洛水之畔
后人就逐渐将其称为“洛宁”
汝阳
唐朝时已设置为汝阳县
但到明朝开始它改名为伊阳县
一直到年这个县仍叫伊阳县
年,考虑到“伊阳”与
同一洛阳地区的“宜阳”同音易混
加之该县又地处汝河北岸
故复名汝阳县
嵩县
远在炎帝时嵩县有伊侯国之称
东周时为陆浑戎地
西汉置陆浑县
宋绍兴九年()升为顺州
金代更名为嵩州
明洪武二年()废州为县
始名嵩县
是因在嵩山之西而得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