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一词因何得名,何时得名?是研究古史绕不过去的话题。
一、研究中华得名的一些资料
用百度搜索:“中华得名”,
发现:网络文章《中华二字因何得名》
原创
-11-:23:21
一文讲得比较清楚。现摘录于下:
“中华”是一个复合词,二字中的“中”取自“中原”,“华”取自“华夏”,“中华”二字意为地处中原的华夏地区。[1]
“中原”二字用于地理方位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在黄帝打败蚩尤后,将天下分为九个州,地处中央的豫州也被称为“中州”。[1]
上古的豫州地区存在有肥沃的三块平原地带,其一为河洛地区,指的是黄河与洛河交汇为中心的平原地带,这里是上古中国的中心地区。其二指黄淮平原,由黄河和淮河冲积而成,上古时期这里水草丰茂,多良田。其三是指南阳盆地,这里与黄淮地区一样,是适宜耕作的肥沃地区。[1]
因此在以农耕为主的上古时期,处于天下正中又多肥沃良田的豫州地区便被称为“中原”。此外,在广义上的中原地区也泛指整个黄河中下游的平原地带,之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原”一词也渐渐从地理概念演变为一个文化概念。[1]
中华二字因何得名
嬴政给国家取名为中华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古人都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所以称呼其为中原或者是中土。[1]
中华的华字,代表的是华夏,曾经的西周人为了让自己与周边的蛮夷区分开来,便自称为华夏,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华夏知名度已经很高。华夏也是中华民族一个比较重要的代名词。[1]
就这样,嬴政便取中原的中字和华夏的华字,组合在一起变成中华。[1]
在西周时期便有文字记载着”中华“二字的来源,来源于《左传》中的“西周分封八百诸侯国,是为诸夏”。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在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取中原华夏中的两个字来自称即中华。[1]
一篇名为《“中华”“华夏”,这些词大有内涵》的文章披露:
1.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区(河,黄河;洛,洛水、洛阳)。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区别其他四方而称为中国(古代“中国”与“中原”同义)。后随着历史演化与融合,因此凡属于中华文化范畴的皆属中国。华者,初源于华胥氏(位于华山之西,今西安市蓝田华胥镇)。《列子·黄帝》有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伏羲、女娲生子少典。《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故而,华胥正是炎黄之祖也。[2]
王屋山、中条山地图2.中国台湾历史学家姚荣龄等人先生认为“中华”缘于永济,“中”指太行山脉的中条山,“华”指秦岭山脉的华山的论断。[2]
但中华得名于何时呢?仍须探讨!
《伏羲女娲氏政权-百度百科》云:
伏羲女娲氏政权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创始阶段。伏羲女娲氏政权是中华民族自然人文科学起步的黄金时代,伏羲女娲氏政权为创建中华文明大厦铺好了牢固的基石。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百王之首,是东方人种各族人民共同的祖先。[3]
伏羲女娲图二、我对华夏得名考证的要点是:
华夏得名于伏羲女娲王朝。
理由有四:
①顾实在《华夏考源》一文中,认为“胥、疋、雅、夏古字相通,华夏即华胥也。……华胥特为华夏,遂为吾种族之名”。[2]这是从字源,族源方面思考得出的结论:华夏即华胥。
②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论证了秦岭在古代通称华山,而汉水古名曾称夏水[2]。华夏即是华胥氏生活的华山、夏水,这是从地理位置的思考。
③华即是夏,这里是以华山或夏水来指代秦岭地区。
④华夏也是国名。我国的第一个朝代伏羲女娲王朝最初就建立于华山、夏水,然后才走向中原,向四方扩展。
所以华夏得名于伏羲女娲王朝!大伏羲氏就是华夏族。伏羲女娲王朝就是华夏国。
华夏得名于距今七千六百多年前。
华夏族得名于华胥氏,但不仅仅是华胥族。
伏羲女娲政权起于公元前年,讫于公元前年。共传七十八任帝,立国两千七百一十七年。伏羲女娲政权的七十八任帝是由两大主体构成,一大主体是伏羲女娲直系传人,称作纯血缘伏羲氏族;一大主体是伏羲女娲部族的同盟部落,称作大伏羲氏族。其中纯血缘伏羲氏族二十四帝,执政八百四十一年。大伏羲氏族先后共有十五个家族参与执政,共五十四帝,执政一千八百七十六年。[3]
大伏羲氏族的十五个家族执政帝数和年限如下——
一、 大庭氏三任帝,执政一百三十七年。
二、 柏皇氏四任帝,执政一百三十九年。
三、中央氏五任帝,执政一百五十三年。
四、栗陆氏三任帝,执政一百二十四年。
五、骊连氏五任帝,执政一百八十九年。
六、赫胥氏五任帝,执政一百二十五年。
七、尊卢氏五任帝,执政一百四十五年。
八、祝融氏四任帝,执政一百年。
九、混沌氏四任帝,执政一百六十年。
十、 昊英氏三任帝,执政一百二十一年。
十一、有巢氏二任帝,执政七十三年。
十二、葛天氏三任帝,执政一百一十年。
十三、阴康氏四任帝,执政一百六十二年。
十四、朱襄氏二任帝,执政七十二年。
十五、无怀氏二任帝,执政六十六年。[3]
未执政的家族
另有一些想执政而未能执政部落,如共工氏、女娲氏。
还有一些从未争夺过执政权的部落如华胥氏、雷祖氏、薮魁氏、金提氏、乌明氏、视默氏、仲起氏、阳侯氏、宿沙氏、纪通氏、仲起氏、尊卢氏。[3]
执政的家族、未执政的家族、以及后来融入伏羲女娲政权的家族,共同组成了华夏民族。
三、我对中华得名的认识
伏羲女娲政权没有止步于华山、夏水。中华的得名也与伏羲女娲政权有关。
罗奉十二年(戊子,前年,公元前年),伏羲女娲迁居于王屋山。[3]
罗奉十三年(己丑,前年,公元前年),伏羲获白龟于白龟山(今河南平顶山市)。他细心观察龟甲的分布,深入研究《河图》、《洛书》之间的内在联系,终于悟出太极原理,因此作下《太极图》。后来,他发现龟背甲骨中五环八,背甲十三,腹甲九,裙边甲二十四,背圆,腹方,四足撑天地,遂明大道。又于大隗山玄元洞(今河南郑州新密市)推衍八卦,重为六十四卦。是年,伏羲东巡狩登泰山观天下,举行封禅大典。封天下三天三镇:西天西镇昆仑山,中天中镇王屋山,东天东镇泰山。天下文明肇于三镇,孕于土,始于圭,成于文。命泰水名大汶河,命皇策大典为坟。[3]
罗奉十五年(辛卯,前年,公元前年),伏羲移居宝丰(今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宣布王屋为天下之中,山名中条山。水为中河,地为中原,表为中央,建木棱罗。封女娲于汝阳(今河南洛阳市汝阳县),统领中州。其族人居于汝水与娲水之间。封弇兹氏于磁山,居磁州(今河北邯郸武安市)。封雷祖氏于兖州泽,居住在兖州(古济水与黄河之间,今河南荥阳市至山东东营市一带)。封华胥氏于华山,居住在华阳(今陕西泰岭以南)。[3]
罗奉十六年(壬辰,前年,公元前年),伏羲迁居于泌阳盘古山(今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西)。[3]
罗奉十八年(甲午,前年,公元前年),伏羲病逝于桐柏鸡公山(今河南信阳市南80公里),终年68岁,遗体安葬在盘古山(今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盘古镇),尊号羲皇。后世又追尊他为泰皇、人皇。[3]
……
“罗奉十五年(辛卯,前年,公元前年),伏羲移居宝丰(今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宣布王屋为天下之中,山名中条山。水为中河,地为中原,表为中央,建木棱罗”。因此产生了中原的概念。
中原、华夏并用,一简化,就产生了中华一词。
结论:中华是中原、华夏的简称。产生于距今年前。
年左右的考古文化分布图伏羲女娲政权进入中原,有考古学的裴李岗磁山文化为证。
参考资料
[1]《中华二字因何得名》
原创
-11-:23:21
浏览:1.6万
[2]网络文章:《“中华”“华夏”,这些词大有内涵》。
[3]网络资料:《伏羲女娲氏政权-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