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阳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姓氏寻宗杜姓历史来源 [复制链接]

1#
北京痤疮医院那里好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306248.html

太昊伏羲陵

羲皇子孙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的圣地!

杜姓是中国的大姓之一,在当今按人口数量排序的中国姓氏中居于第五十三位,约占全国人口的0.4%,分布很广,多分布在*河流域各省。

杜姓第一人是酿酒鼻祖杜康。杜康的出生年代,一说是在五千年前的*帝时期。另一种说法认为他就是夏朝第六代国王少康。杜康的故乡应该在今天的河南省汝阳县杜康村。明万历年间修撰的《直隶汝州全志·伊阳古迹》中有杜康造酒于伊阳杜水的记载,另外清道光十八年重修的《伊阳县志》和道光二十年修的《汝州全志》中也都有对于杜康遗址的类似记录。我们知道今天的汝阳县以前称伊阳县(年更名),清代以前属直隶汝州管辖,所以说杜康是今汝阳县人,出自河南,河南应该被视为杜姓的发祥地。

由于年代较远,杜康的祖先和后代世系缺乏记录,又有些姓氏书对于杜姓渊源另有解释。《新唐书·宰相世系》云:“杜氏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以封地叔虞,改封唐氏子孙于杜城,京兆杜陵是也。杜伯入为宣王大夫,无罪被杀,子孙分适诸侯之国,后杜城者为杜氏。”这一说法认为杜姓祖先是帝尧裔孙刘累的后代。夏建立后,分封建制,尧的子孙封于唐(今山西冀城县西),称唐国。尧的裔孙刘累能扰龙,夏王孔甲时被封为御龙氏。后来迁族人于鲁县(今河南鲁山县),其后代有的仍然留守旧地。成汤灭夏立商,唐国人出力甚多,取得新一代统治者的信任,升为唐侯。商王武丁时期,迁封于豕韦,国名唐,又称西唐。西周建立后,唐国国君为周王猜忌,成王时被迁到镐京近郊(今陕西长安县曲江乡三兆村南),改称杜国,号为唐杜氏。周宣王时,杜国强盛,引起王室不满,国君杜伯又为奸人陷害,被宣王处以死刑。三年后,宣王死,杜国灭。杜国贵族四散逃亡,约以国名为姓,以示不忘祖先。而那些没有逃走的杜国人,也均改姓杜。从此杜姓后裔遍布于*河流域,而杜国也被视为杜姓的发源地。

杜姓源流

杜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杜康时代。杜康是有史书记载以来的杜姓第一人,他的出生年代,一说是五千年前的*帝时期。《世本》有“杜康作酒(一本为“造酒”)”的记载,注为“*帝时人”。江统在《酒诰》中也说:“酒之所兴,肇自上皇。”另一种说法认为他就是夏朝第六代国王少康。许慎《说文解字》云:“古者少康初做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杜康的故乡在今天的河南省汝阳县杜康村。明万历年间修撰的《直隶汝州全志·伊阳古迹》载:“杜康村城北五十里,杜康造酒处,有杜水,《水经注》名康水。”该书卷九地理部分又载:“杜水河,城北五十里,源于牛山,由杜康村过铜沟至夹河镇,会于伊(水),长十里,因杜康造酒于此故名。”而且清道光十八年重修的《伊阳县志》和道光二十年修的《汝州全志》中也都有对于杜康遗址类似的记载。我们知道今天的汝阳县以前称伊阳县(年更名),清代以前属直隶汝州管辖,所以说杜康是今汝阳县人证据确凿。杜康出自河南,河南应该被视为杜姓的发祥地。

杜康是中国酿酒业的始祖,为历代帝王尊为“酒仙”,关于他造酒的传说流传很广。据说*帝建立部落联盟后,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人们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中原地区土地肥沃,再加上连年风调雨顺,粮食的数量越打越多,于是如何贮存这些生产出来的粮食便变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杜康是*帝手下掌管膳食的官员同时也负责保管粮食,对于如何贮存大量堆积的粮食,他开始了绞尽脑汁的思考和试验。他先试着把粮食储存到山洞中,结果由于阴冷潮湿,粮食都发霉了。后来他又把粮食贮存在被掏空的枯树洞中,经过几年的风吹、日晒、雨淋,装在树洞里的粮食渐渐的发酵了。有一次,他发现从树洞中流出了一种清香的液体,像水一样,但是动物喝了很快就会摇摇晃晃迷倒在地上。他觉得很奇怪,自己也尝试着去喝,结果觉得异常醇美,后来禁不住多喝了几口,于是天旋地转,一会儿就身不由己地醉倒了。醒来后,他马上回去把看到、经历到的如实汇报给了*帝和其他大臣。大家一致认为这是粮食中的一种元气,并非*水。于是*帝就命仓颉给这种水取个名字。仓颉随口道:“此水味香而醇,饮而得神。”说完便造了一个“酒”字。从这以后,我国远古时候的酿酒事业开始出现,酒作为人们日常餐桌上的饮品日渐普及,并受到中国各层人士的喜爱,杜康也因此受到后世人的怀念,被尊为酿酒始祖。

在杜康的家乡,今天的洛阳市汝阳县杜康村还盛传着另外一种杜康发明酒的传说。据说杜康幼年时在家牧羊,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自己放在桑树空洞中的剩余米饭(秫),经过一段时间会产生一种特殊的香味,受此启发,杜康用粮食反复研制,终于发明了酒。《酒诰》中说:“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正是这一造酒传说的证明。宋人朱翼中在《酒经》中也有同样记载,“杜康作秫酒”,“空桑饭,酝以稷麦,以成醇醪,酒之始也。”可以看出这个故事流传久远。

历史匆匆,沧海桑田,几千年稍纵即逝,虽然杜康作为历史人物还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但是杜康家族,自杜康以后的子孙世系,在时空的剥琢磨砺中已经散落难觅,于是一些姓氏书对于杜姓的源起还另有说法。《新唐书·宰相世系》云:“杜氏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以封地叔虞,改封唐氏子孙于杜城,京兆杜陵是也。杜伯入为宣王大夫,无罪被杀,子孙分适诸侯之国,后杜城者为杜氏。”这是对于杜姓源流另一种说法的简单概括,具体阐释如下:

“杜姓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

据传*帝姓姬,他的二十五子又形成十四个姓氏。到尧这一代,除了继承祖辈的姬姓外,又因为他的母亲庆都(居于今河南淮阳市的有锋氏族部落之女)在祁地伊长儒家生下他,故又以地名“祁”为姓。据说尧的部落善于农耕和烧制陶器,又曾定居于“唐”(今河北唐县)、“陶”(今山东定陶县),所以后人又尊称其部族为“陶唐氏”。尧贤达善良,曾为陶唐氏部落首领,后尊为五帝之一,称“帝尧”或“唐尧”。“杜氏出自祁姓”,是对杜姓祖先的追述,也就是说杜姓是唐尧之后,*帝传人。

公元前年,华夏部落最高*事首长禹的儿子启,废除传统的禅让制,建立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在分封先帝后裔时,尧的子孙在被封于唐(今山西省冀县西25里古唐城),称唐国。

姬姓唐国在夏朝中后期衰落,余民中的一支越过*河,在今河南省鲁山县定居。刘累正是这支队伍中出现的一个重要人物。传说他是一个天生就有异质的人,一出生两只手掌中便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类似“劉”、“累”二字。于是族人认为这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遂将其取名做“刘累”。刘累生活的年代正是夏朝第14代君主孔甲在位时期。据说孔甲是个昏庸无道的君主,全不关心治国爱民,整天迷醉于信奉*神方术。刘累长大后,背井离乡到豢龙氏族那里去学习驯服、驯养龙的本领,并且很快就学有所成,成为当时中原部落中小有名气的驯龙能手。

孔甲在位第三年(约前),从*河和汉水中各得到一对雌雄双龙。孔甲准备用这四条龙来给自己驾车。因为他无法找到善于养龙的豢龙氏后人,于是就任命刘累为王室驯龙官,承担四条龙的驯养工作。最初,刘累把龙饲养得很好,孔甲对他的工作也非常满意,赐姓“御龙氏”,同时还把颛顼之孙大彭氏所居之地——豕韦,赐给刘累作为他的封邑。(豕韦,原是文字以前帝王号。据传远古时代,猪凿破鸿蒙、开天辟地,生命创造以是绵绵不绝。《庄子·大宗师》:“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王先谦注:“豨韦,即豕韦,盖古帝王也。”此地今在河南省滑县西南韦乡)。

四年之后,也即孔甲七年,刘累负责驯养的四条神龙中,突然死了一条雌龙。刘累害怕被发现,干脆将龙肉煮熟,做成一道菜,派人送给夏王孔甲。不料龙肉的味道非常鲜美,不知实情的空甲吃完之后大加赞赏,并派使者向刘累再次索求龙肉。刘累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害怕事情败露后会族灭家亡,于是带着他的一部分族人偷偷逃离夏朝都城,又回到了鲁山县(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一带隐居起来。从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看,刘累生活与终老之地便在今河南鲁山县的昭平湖景区,这里有他的墓地,有他居住的旧址,还有许多相关的美丽传说。

据说,刘累逃走后,孔甲大怒,灭其祖先的姬姓唐国,余众四散。刘累的族人,一部分随其迁到了鲁山一带;一部分乘夏末之乱,在今山西太原复建立弱小的北唐国,以与冀城故唐国相区别;还有一部分则继续留在祁姓刘氏族的旧地唐,至商朝改为豕韦氏。

“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以封地叔虞,改封唐氏子孙于杜城,京兆杜陵是也”

公元前年,成汤灭夏朝建立商王朝,都于西亳(今河南偃师)。鲁山的刘累后裔、太原的北唐国以及冀城旧地唐民,因仇视夏王,在成汤起义时,纷纷举众支持,为商汤*队攻取夏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今山西冀城的旧唐国又被恢复,称“南唐”,刘累的后裔也被封于韦,恢复其祖先姓姬或祁,仍称韦(或豕韦)国(在今河南滑县东南)。

公元前12世纪,周武王伐纣灭商,大量追封三皇五帝后裔,在将尧帝的一支后裔封于蓟(今北京市)之后,又将同属陶唐氏后裔豕韦氏刘累之后封于陶唐氏旧地唐——今山西冀城西。邓铭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唐氏”条载:刘累之后“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为唐”一说,豕韦氏改为唐氏的时间是在商朝末年,如《汉书·高祖本纪》颜师古注即说:“殷末,豕韦氏徙国于唐。”

总之,刘姓在商周之际又由豕韦氏演变为唐氏。这即是杜姓与刘、唐共祖的历史渊源。

公元前年西周建立后,与商王室关系密切的唐国在武庚叛乱时不遵法度,被周成王迁于镐京近郊(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便于监视,改称杜国。杜之地名来源于炎帝子孙后土部落中的一个氏族曾以杜树(古称甘棠树,今称野刺梨)为图腾崇拜,加之“土”、“杜”古音近通用,遂称其居地为杜。至此,刘累后人就从今山西冀城西迁到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在这里建立自己的部族*权,并从此以杜为氏。由于刘累的这支后裔原来封过唐氏,因此人们又称之为唐杜氏,故而有“在周为唐杜氏”之说。

原来的旧地,则被周成王赐予其弟叔虞作为封地了,所以有“成王灭唐,以封地叔虞,改封唐氏子孙于杜城,京兆杜陵是也”的说法。

“杜伯入为宣王大夫,无罪被杀,子孙分适诸侯之国,后杜城者为杜氏”

第一任由唐国迁此的杜国国君是刘累的35代孙刘(或姬或祁)晖。

西周晚年,刘晖的八代孙刘伯继位,又称杜伯,有才干,在朝廷上任大夫之职。据说当时的国君宣王有个很受宠爱的美妾女鸠,淫荡狡诈,想同大夫杜伯私通,杜伯不答应。女鸠于是怀恨在心,在宣王面前诽谤杜伯,说杜伯对她轻薄,没有臣子之礼。宣王信以为真,非常愤怒,把杜伯囚禁于焦地,并派薛甫和司空锜去杀他。杜伯的朋友左儒九次劝谏,宣王不听,非要把杜伯杀掉不可。有书说,当年杜伯惨死前,对天喊冤:“吾君杀我而不辜,若以死者为无知,则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大概是他的冤屈感动了上天,三年之后,杜伯的话终于应验了。当时周宣王正带领各方诸侯和大臣在镐京王家狩猎场打猎,杜伯的**突然出现。他头顶红帽,坐着白马拉着的白车,拿着红弓搭红箭,从道边疾驰而过,“嗖”的一箭,正中周宣王的心窝。

关于杜伯被杀以及杜国被灭的经过还有另外一种传说,就是周宣王时期,杜国比较强盛,引起王室猜忌,而入朝为大夫的杜国国君杜伯,又多次讽谏宣王勿游猎,勤于*事,惹得宣王不悦,奸人趁机陷害,杜伯无罪而被宣王杀死,杜氏自此失国。三年后,杜国壮士扮成杜伯的模样射杀了宣王,为无辜的杜伯报仇。

关于杜国亡国的记载,有的说幽王即位后为父王报仇,灭杜国。杜国的贵族四散,逃亡前相约,以国名为姓,以示不忘祖先基业。还有的说周宣王死后,继位的周幽王宣布为杜伯平反昭雪,并为他立祠以表其忠。祠叫杜伯祠,墓称杜陵。均在杜城(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杜国直到春秋初年才为“秦宁公所灭”,如按此说,以国为氏的杜姓形成的时间,则应下延七八十年。

杜伯被杀和杜国灭亡之后,他的子孙纷纷逃亡各国避难。*河流域诸地杜地名、山名、水名、村名等,均因杜姓人迁徙中经过或居住而得名。史载,杜伯的儿子杜隰叔,当年就是从杜国逃到晋国避难,从此在晋国定居下来。后来,隰叔在晋国受到重用,先任晋国的大夫,不久又官任士师——古代一种负责掌管法律、刑罚、诉讼的官职。杜隰叔的后裔便以官为氏,由杜氏改为士氏,从此在晋国繁衍开来。杜伯的另一支子孙,东周时又回到杜城故地居住,奉守杜伯的陵墓和祠祀。

杜姓不仅是汉族大姓,也是古今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其中一部分是由于春秋时期杜泄的子孙与少数民族通婚后形成的,象秦汉之际板循蛮首领杜濩就是一例。另外是由于一些少数民族改姓而形成的。据《魏书·官氏志》所载,鲜卑族原有三字姓独孤浑氏,公元年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今属河南),后改姓杜氏。另外最初来自北宋时期金国女真人徒单氏,后姓图克坦氏,清朝初期,这一族人几乎都改姓杜姓,还有满洲八旗都善氏后均改为杜姓,他们成为东北地区杜姓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上所述外,明代云南品甸(今云南祥云境)白族土千长为杜氏;达斡尔族德贡氏、达力德氏,汉姓均为杜;鄂伦春族杜宁肯氏,汉姓为杜;鄂温克族杜拉尔氏,汉姓为杜;土族什杜加氏,后改为杜氏;原居于内蒙古卓索图盟和乌讷恩素珠克图盟北路旧土尔扈特旗(在今*西北部)的蒙古人有杜氏;裕固族杜曼氏,汉姓为杜;四川阿坝藏族初贴多、初白大两姓,后均改为杜姓。

祖地汝阳县

汝阳县是酿酒鼻祖杜康的故乡,史称“酒祖之乡”。今天,在汝阳杜康村一带,仍有酒泉沟、空桑洞、杜康河这些地名,成为杜康造酒的历史佐证。

汝阳地处伏牛山区,凤山巍巍,汝水泱泱,山峦起伏,风景秀丽,加上历代文化的积淀,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悠久,既有仰韶文化,又有龙山文化。有杜康造酒遗址、杜康庙、*谷故里、魏明帝陵、云梦山古*校遗址等21处名胜古迹。战国时楚人*谷子,即道家尊奉的王禅,曾隐居在今汝阳城关云梦山聚贤授道。围绕上述名胜古迹,已初步建成杜康仙庄、云梦山、岘山等三大旅游景区。其中在中国秫酒发源地、酿酒鼻祖杜康的故里——杜康村修复建设的杜康仙庄及中国酒文化博览中心是我国第一个酒文化旅游区。

南阳市

南阳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十万年前,与“北京猿人”同期的“南召猿人”就生活在南阳盆地,他们用打制石器创造了旧石器时代文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春秋战国时,楚国早期都城设于淅川境内的丹阳,丹阳成为中国楚文化的摇篮。秦统一六国后,将天下分为36郡,南阳郡居其一。汉代的南阳文化以发达的科技、医学和手工业为代表,迸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辉,画像石刻和画像砖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品。唐代以后,南阳的经济文化地位仍十分为世人瞩目,从唐代大诗人李白、散文家韩愈,到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范仲淹和金代的元好问等,写下许多赞颂南阳的名篇佳作。

本文摘自《中华姓氏中原寻根丛书》作者:徐春燕

·END·

太昊伏羲陵

编辑:秋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