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做的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洛阳区划(话)洛阳县
“是君,是君,好好干,咱把洛阳变成县!”想必有许多人对那个年代还记忆犹新。
洛阳人有时候好开玩笑,把那些把路修窄、把楼设计的样子比较土气的人,说成你是“誓把洛阳变成县”啊!
因为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洛阳就是一个市,其实原来洛阳曾经是有县的,那么洛阳县去哪儿了呢?
年,民国二年,满清退位后,北洋*府废除河南府为豫西道,后易名为河洛道,治所由陕州迁到了洛阳的东北隅,下辖洛阳县、陕县、宜阳县、洛宁县、新安县、渑池县、嵩县、卢氏县、灵宝县、阌乡县、临汝县、郏县、鲁山县、宝丰县、伊阳县、偃师县、巩县、孟津县、登封县,共十九个县。
这其中有陕县,也有郏县;有伊阳县,也有宜阳县。洛阳县当然是第一。
年,河洛道改为第十行*区。
年,又把第十行*区分为第十、第十一行*区有洛阳县、偃师县、巩县、孟津县、登封县、嵩县、宜阳县,还有把平等县、自由县合并起来的伊川县,以及他们旁边的伊阳县,共九个县。第十区与洛阳县合署办公于洛阳的县前街,县长由公署专员兼任。
年,洛阳县解放后,曾经把洛阳县一分为二,洛河以南为龙门县,洛阳以北为洛北县,初期变来变去,随后又合并为洛阳县。年,洛阳县辖十二区个乡镇,拥有人口48万。
年11月7日,为了支持洛阳的工业建设,发展洛阳市,国务院决定撤销洛阳县,建置撤销后,所辖地方分给了洛阳市、偃师县、孟津县、宜阳县。
其中一区就是麻屯、二区就是海资、三区平乐、十一区凤台划归孟津;六区佃庄、八区李村、九区寇店划归偃师;七区丰李划归宜阳;四区谷水、五区*屯、十区的龙门、十二区的辛店归洛阳市管。
自古“洛阳一大片、孟津一条线”。洛阳县建置撤销,今平乐、送庄、朝阳、麻屯、常袋5个镇的区域,由洛阳县划归孟津县,形成了现在的孟津行*区域。
一、洛阳县
洛阳县,中国古县名。秦在洛阳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汉高帝刘邦将三川郡更名为河南郡,当时,洛阳县在河南郡治下。
西汉末年,王莽篡*,改洛阳为宜阳,设“新室东都”和“中市”。
汉光武建武元年(25年),刘秀定都洛阳,改洛阳为雒阳。
*初元年(年)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变雒阳为洛阳,设司隶校尉部。
泰始元年(年),西晋代魏,仍以洛阳为都。
太延二年(年),北魏在洛阳置洛州,太和十八年(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大业元年(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在东周王城以东、汉魏故城以西18里处,新建洛阳城作为隋朝都城。
年,洛阳解放,洛阳市人民民主*府成立,以洛阳县城区为市,与洛阳县并置。次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府改称洛阳市人民*府。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次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宜阳等县。
年11月,为支援洛阳工业建设,发展洛阳市,国务院决定,撤销洛阳县。建置撤销后,所辖之地分割给洛阳市、偃师县、孟津县、宜阳县。
二、千年大县洛阳县
洛阳县是名著于史册的古县,与河南县同时诞生于战国后期。汉唐帝国时期一直为京县、赤县,多年间与帝都共存共荣;自金代兼并河南县,成为全国之大县;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年,作为特等县,县长多由专员兼任。
现在人,一般不知道历史上有个洛阳县,即使年龄大的人,一般也认为洛阳县只是近代才出现。形成这样的印象,大抵是洛阳长期为京城的缘故,京城桂冠之辉煌,遮蔽了洛阳县之称谓,从而使其县名不彰。其实,洛阳县早就见于史册,它与河南县同时诞生于战国后期,沿革多变,时断时续,而它多变的原因,正是其处于京畿腹地。
(一)秦灭东周后设置洛阳县
据史料记载:战国后期,强秦灭掉东周,即于成周城(白马寺东边)置洛阳县,并于周王城(王城公园周边地区)置河南县,两县并存,一直到宋朝。到了金朝,撤掉河南县,并入洛阳县,洛阳县遂成为全国大县。
金宣宗兴定元年(年)八月,金朝又把洛阳升格为“中京”,洛阳成为“金昌府”府治所在地,拥有户籍个,洛阳县是“金昌府”所辖9县中最大的一个县。
洛阳因有“京城”做底子,便有足够的*治文化底蕴,所以在宋代以后,洛阳虽然不是京城了,但不断有王侯、*阀进驻洛阳,加上明清到了清代时期洛阳一直是府治所在地,故其在城市建设规格上往往要高于其他县城。
明代城内建筑主要有伊王府、福王府、河南府署和洛阳县衙,其中福王府(朱常洵府邸)遗址在今老城青年宫一带。到了清代,这里改作河南府署,建筑规模公次于福王府,而洛阳县衙则在城沿东北部。
由此,便形成洛阳城廓之内,同时出现王府、府署、县衙“三套马车”格局。福王的坐驾出来,自然是头等的排场,洛阳府、洛阳县官员遇见了,都得赶紧礼让。他们的坐的轿子也有区别,有八人抬的,有四人抬的,等级明显。
到了清代,三品以上官员坐绿呢大轿,四品以下官员坐蓝呢大轿,河南府知府(一般为从四品)可坐八抬大轿,但必须是蓝呢大轿。洛阳县知县(时称县知事)坐四人抬的朱顶蓝呢大轿,低调过市。
由此还形成了《洛阳县志》的广采与滥录,譬如清初所撰的《洛阳县志》,竟将河南府的清官全部录入。洛阳县虽为河南府首县,但应严格区分府、县的志别,县志应只记本县山川风物人物,有关的府事自有府志来记载,但《洛阳县志》却大包大揽,把河南府的事情全部揽入襟怀。当然,这也是洛阳县治与河南府治同在一城的缘故。
明清两代,洛阳县地方教育比较发达,科举方面不落伍。在明代,洛阳县共有进士人,居全省县之冠,占洛阳县人口的万分之十五,远远高于全国万分之四的平均值(由此可推算出当时洛阳县的人口数量)。
在清代,洛阳县进士数量略低于居全省之首的祥符县(今开封市),位居全省第二。
(二)洛阳县的管辖范围及其城形制
洛阳县的管辖范围历代有所不同,大致情形是以洛阳县衙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地界上呈南北宽、东西窄态势,南边可至如今伊川县江左河一线,水寨、白沙、彭婆、平等、鸦岭等乡镇的大部分村庄皆属洛阳县管辖;北界可至孟津县南部,包括平乐、送庄、朝阳等乡镇;西达新安县东部及宜阳县丰李镇(这里只论当时建制,并非今日区划归属);东界至偃师市佃庄镇。同时,洛阳城郭周边的龙门镇、诸葛镇、李村镇、白马寺镇都归洛阳县管辖。
由于洛阳长期是京城,辉煌史多在北宋之前,故洛阳史家多不深研宋以后洛阳历史,尤其是不怎么研究明清以及民国洛阳史,因而造成洛阳县历史资料匮乏。
洛阳城墙形制,宋金以前皆为土筑,其中金代筑的城墙周长不足9里,东据瀍河,南接东城之南郭,西至东城之西郭,北缩于旧城一里,基本上是今日洛阳老城之范围。一直到明洪武六年(年),才将原洛阳城8里步的土城,改筑为大青砖护砌城墙。
为了修筑这青砖城墙,洛阳县百姓费尽了移山心力,一条条文书如雪片纷传至各村,洛阳县的所有窑场全部改烧大青砖,总共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凑够所需青砖,然后又广征民工,才开启这项宏大的工程。
不过经此一役,城墙尽显巍峨,大青砖城墙高4丈,宽2丈,筑有4个城门。东为建春门,西为丽景门,南为长夏门,北为安喜门,同时建阙楼,连带筑起月城,洛阳城防之坚固,周边县城都不能比。
随后又在城外开挖护城河,沟深5丈,宽约3丈,引入瀍水,形成隔断,并从洛河中运来大量石头堆放在城内以备防敌。
正因明代加固了城防,李自成起义*进攻洛阳时才久攻不下。李自成非常恼怒,破城前后便多有杀戮,城墙坚固反而给洛阳人带来了灾难。
(三)民国时期的洛阳县
年(民国元年),民国中央*府废清建制,中央以下设省、道﹑县三级,废除洛阳河南府制,仍保留洛阳县。
年,吴佩孚以直鲁豫巡阅副使身份进驻洛阳,遥控华北,并以西工为练兵基地,企图武力统一中国。直到年他被迫离开,前后经营洛阳4年余,在洛阳修桥铺路、开辟机场,使洛阳有了一些现代气息。
年,冯玉祥率*进驻洛阳,推行新*,严令放足,取缔私塾,开办新式学校。由于冯玉祥信奉基督教,在河南大肆毁佛,毁庙宇、砸神像,使洛阳一些古建筑和文化场所遭到严重了破坏。
有关史料记载,民国时期洛阳县城居民仅有7万余人,工厂极少,居民贫困,多以玉米、红薯为主食。
民间歌谣曰:“清早稀,晌午汤,行黑儿(晚上)碗底见月光。”
洛阳的汤种之繁多,也是那个时候形成的。*面汤、疙瘩汤、小米汤、面叶汤等应有尽有,傍晚时分,整个洛阳城人们见了面,开口就问“喝汤没”,足见市民生活之寡淡。
城内街道也十分简约,方位上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以十字街为中心,连带起几十条小胡同。小胡同内藏有深宅大院,幽静古朴,祠堂石坊近百处,这些与当时的其他县城并无二致,实为普通小城之格局。
年,日*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以蒋介石为首南京国民*府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避开日寇锋芒。
因洛阳乃古都,又为内陆城市,国民*府即于1月30日迁都洛阳,定洛阳为行都。但当中央官员抵达洛阳后,大为扫兴!
古都洛阳规模不仅远不如南京、上海,就连办公、居住场所都难以安排,交通不便,市场寥落,满街找不到一辆出租车(人力车)。但既然来了,就得安顿住,城中所有旅舍都被有权的官员和有钱的商人包下了,一时间新安南街的汴洛楼﹑福月楼、文盛馆、中西馆等饭店天天客满,九龙台上茶社生意兴隆,致使洛阳娼妓泛滥,火车站(今东车站)周边地区灯红酒绿,成了商人寻花问柳的去处。
国民*府迁都洛阳近一年,又还都南京。其间,*府除修葺了周公庙﹑关林等古建筑外,并未扩大城市规模。
年5月25日,洛阳被日*攻陷。成立了洛阳县伪*府,洛阳改名为“福阳”,伪县长是汉奸贾世平。
年洛阳解放后,贾世平等多名汉奸被处决。屈指一算,民国时期洛阳县的县长(时有专员兼任)竟然走马灯般换了62人!
(四)解放后的洛阳县
洛阳解放初设立洛阳市,仍置洛阳县,曾一度分为洛北县和龙门县。为了便于开展城乡工作,年1月16日,洛阳县、市合署办公,治所在老城民主街。有趣的是,合署后县领导市,市委委员加入县委,洛阳市市长负责城市工作,洛阳县县长负责农村工作。
年10月2日,接河南省*府66号令,洛阳市﹑县分治。11月,市、县正式分开办公,洛阳市人民*府驻民主街,负责城市工作;洛阳县人民*府驻营林街,专管农村工作。年,洛阳县辖12区、个乡镇,人48万。
年11月,为支援洛阳工业建设,国务院决定撤销洛阳县,其原来所辖的个乡镇中,有个划归偃师县、孟津县﹑宜阳县,留下55个乡镇个村归属洛阳市。
从此,京畿大县洛阳县成为历史……
三、洛阳明清时期城池与官署庙宇
(一)城池
现在的洛阳老城区部分大体上保留了明、清时期洛阳城的格局。
从金兴定元年(西元年)金以宋“河南府”为主体建城,金贞祐二年(西元年)金宣宗南迁,兴定元年(西元年)八月,将洛阳升为中京,改河南府为金昌府,领九县四镇。历史上洛阳长期战乱,此时已是一片废墟,正大四年(西元年)开始在废墟之上筑城。据《元河南志》载,新筑的中京城“东据瀍水,南接东城之南郭,西亦因东城之西郭,北缩于旧仅一里。”
元末,因受农民起义*与多次倒元战争的影响,城池遭受损毁。大明洪武初年,重筑新城并置城墙在洛阳设置河南卫。大明成化、弘治、正德和万历年间,对城池加以修整。崇祯四年(西元年),由于当时农民起义的原因,又在城壕边筑拦马土墙一匝,高一丈。并且把土墙延长三十三里,引瀍水入壕。
明亡后,清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率*占领洛阳后,在顺治年间,洛阳设立河南提督府,康熙年间,裁撤提督府,将提督府东迁至开封,在洛阳设立河南府。洛阳城池的规制在清代没有变化,只是在城门的名称上有所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城墙被彻底拆除,可以说在中国七大古都当中洛阳是市区中唯一没有保留城墙的城市。
乾隆年间:(城门的名称又发生了改变)
东门改为:迎恩门(城东有迎恩寺故名)
西门由万安门改为:丽景门
东门改为:建春门
北门改为:长庆门
南门改为:长夏门
南门改为:望涂门
北门改为:安喜门
(二)县学
原在洛阳县署西南,明万历年间,修筑福王府,奉旨东迁至今夹马营路南头路西,中州东路以北。明末毁于战乱,清顺治六年修复,雍正八年再修。县学是处理县内社会风化、文化及道德孝忠等事物的机关,同时县学还是秀才考举人学习的地方。
(三)洛阳县署
明、清期间曾几易驻地。明万历四十二年(西元年)之前,在今青年宫处。之后,该处扩修府王府,县衙东迁迎恩巷(今民主街)之北,今民生制药厂、铁路家属院和消防中队址。民国元年(年)裁府留县,县衙回迁明朝福王府处。民国3年(年),再次东迁民主街之北至洛阳解放初。之后至年此处为洛阳市人民*府驻地。县衙占地54万平方米,东西宽米,南北长米,坐北向南,据说大门两侧的石狮为唐代所雕(现已失)。进大门迎面影背墙高9米,长12米。县衙内建筑为明清式风格殿堂、庭院。
(四)周公庙
明万历四十七年(西元年)及清代顺治、康熙、乾隆年间曾多次重修,总体保持旧貌。年,南京国民*府迁都洛阳后又曾集资重修。
(五)老城的街巷与胡同“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
老城道路纵横交错,街巷交织如网素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古之“九”为最,这里的“九”“十八”“七十二”正是九或九的倍数,加起来之和为九十九,意表街巷之多。
实际上,辖区街道据洛阳解放前记载就有条。人们常说的“九街”仅指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县前街、马路街、马市街、凤化街、东关大街等较繁华之城中车马大道;
“十八巷”多指帖廓巷、东和巷、西和巷、中和巷、东通巷、西通巷、中通巷、公园巷、古香巷、和平巷、康乐巷、迎恩巷、豆腐巷、碾米巷、马尾巷、三门巷、仁和巷、里仁巷等。巷一般窄于街,可供车马通行。
所说的“七十二胡同”乃泛指小街背巷之多,无规则很随意,胡同短且窄一般不通车马。老城并无72条胡同,真有其名的胡同(如井胡同、马胡同、半截胡同等)也仅十余条。其实除了街、巷、胡同之街名外,老城还有许多带有“路、里、壕、井、道”等字的街名。老城的百余条街道名称皆有出处和来历,这些街名多与该街发生过的事件和出现的名人、大户、寺庙、建筑、商市、机关、学校及街道所处的位置方向地貌特征等有关。也有些是取吉祥、祝福之意或传说。
(六)安喜门
安喜门是金元洛阳城北城门,遗址位于今洛阳老城北大街。
安喜门在洛阳建城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史料记载,金元两代的洛阳城原是土墙,明洪武六年(西元年),明威将*陆龄督众将其筑成砖墙。城墙上开有4门:东为建春门,西为丽景门,南为长夏门,北为安喜门。城门上建重楼,外筑月城自明至清,清雍正元年(西元年),知府刘天爵为纪念道教圣人老子,在长庆门内(今北大街北段东侧)修建祖师庙,经后人增修保留至今。
四、洛阳历史沿革
洛阳市,简称“洛”,别称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级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阳市总面积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平方千米,河南省西部,东西长约千米,南北宽约千米。横跨*河中下游南北两岸,东邻郑州市,西接三门峡市,北跨*河与焦作市接壤,南与平顶山市、南阳市相连。
洛阳市有多年文明史、多年城市史、多年建都史。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洛阳市有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五大都城遗址。
截至年3月,洛阳市共有龙门石窟、汉函谷关、含嘉仓等3项6处世界文化遗产;年末,洛阳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82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30处。洛阳市有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等节日活动。洛阳市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
年末,洛阳市总人口.02万人,常住人口.22万人,城镇常住人口.10万人;截至年3月,洛阳市下辖7个县、7个区;年,洛阳市地区生产总值.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4.9:46.3:48.8,人均生产总值元。
(一)地名由来
洛阳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
(二)建制沿革
远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河中游两岸及伊、洛、瀍、涧等河流的台地上,分布着许多氏族部落,新中国成立后在洛阳一带发现的孙旗屯遗址、王湾遗址、矬李遗址等近处聚落遗址,便是当时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
夏朝初年,禹划九州,河洛属古豫州地。洛阳是夏王朝立国和活动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为都。
前1年,商朝建立。商汤建都西亳(二里头遗址东北约6千米)。
前年,西周代殷后,为控制东方地区,开始在洛阳营建国都。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称成王“初迁宅于成周”、“定鼎于郏鄏”、“宅兹中国”,曾迁殷顽民于成周,并以成周八师监督之。当时洛阳称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国等,亦称周南。
周平王元年(前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
秦庄襄王元年(前年),秦在洛阳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
汉王元年(前年),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居洛阳。
汉高祖五年(前年),刘邦建汉,初都洛阳,后迁长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治洛阳。辖洛阳、河南(汉置,治王城)、偃师、缑氏、平(偃师西北)、平阴(孟津东北)、新成(伊川西南)、榖成(新安东)及巩、荥阳、新郑、中牟、开封等22县。汉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河南郡属司隶。西汉末年,王莽篡*,改洛阳为宜阳,设“新室东都”和“中市”。
汉光武建武元年(25年),刘秀定都洛阳,改洛阳为雒阳。
建武十五年(39年),更河南郡为河南尹。
汉永和五年(年),河南尹“有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万零八百二十七”。
*初元年(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变雒阳为洛阳,设司隶校尉部。
泰始元年(年),西晋代魏,仍以洛阳为都。
太延二年(年),北魏在洛阳置洛州。
太和十八年(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开皇元年(年),在洛阳置东京尚书省;次年,置河南道行台省;三年,废行台,以洛州刺史领总监;十四年,于金墉城别置总监。
大业元年(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在东周王城以东,汉魏故城以西18里处,新建洛阳城。同年,改洛州(东魏改司州置)为豫州,三年又改河南郡,十四年复置洛州,辖河南、洛阳、偃师、缑氏、阌乡、桃林、陕、熊耳、渑池、新安、巩、宜阳、寿安、陆浑、伊阙、兴泰、嵩阳、阳城等18县。
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阳为都,称东都。
武德四年(年),置洛州总管府,辖洛州、郑州、熊州、榖州、嵩州、管州、伊州、汝州、鲁州等九州,洛州辖洛阳、河南、偃师、缑氏、巩、阳城、嵩阳、陆浑、伊阙等9县。
贞观元年(年),分全国为十道,洛阳属河南道。
显庆二年(年),置东都。
开元元年(年),改洛州为河南府。
开元二十一年(年),于洛阳置都畿道。天宝年间,改东都为东京。洛州、河南府均治洛阳。
武则天光宅元年(年)始,改东都为神都,对都城进行扩建,修建了明堂、万国天枢等。
唐天祐四年(年),后梁、后唐、后晋均曾都洛阳,后汉、后周以洛阳为陪都。
宋,以洛阳为西京,置河南府。
金代,定洛阳为中京,改河南府曰金昌府,并河南县入洛阳县。
自元代始,洛阳不复为京,降为河南府治。
明代,河南府辖洛阳、偃师、巩县、孟津、登封、新安、渑池、宜阳、永宁、嵩县等10县,是伊王和福王的封地。
清代,洛阳仍为河南府治。
民国元年(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署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19县。
民国九年(年),直系*阀吴佩孚盘踞洛阳,在洛阳设置了两湖巡阅使公署和陆*第三师司令部。
民国十二年(年),河南省长公署适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
民国二十一年(年),日*进攻上海,国民**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适洛办公。“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华北大部分地区沦陷,洛阳成为北方抗日前哨,国民*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驻洛阳。
民国二十七年(年)秋,河南省*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
年,中国共产*领导人民建立豫西抗日根据地。
年,洛阳解放,洛阳市人民民主*府成立,析洛阳县城区为市,与洛阳县并置。次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府改称洛阳市人民*府。
年5月,成立了洛阳市郊区区公所,管辖塔湾、马坡、北窑、岳家村、西小屯、下池等6个乡和西工镇。
年11月,改4个区公所为4个区人民*府。
年,接管洛阳县第四区(谷水区)。
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市*府机关驻地设在老城民主街。次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宜阳等县。
年7月,成立涧西区。
年,相继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
年11月,瀍河回族区成立。
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
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
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亦改属洛阳市。
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
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
年3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县级偃师市,设立洛阳市偃师区,以原偃师市的行*区域为偃师区的行*区域,偃师区人民*府驻槐新街道民主路27号;撤销孟津县、洛阳市吉利区,设立洛阳市孟津区,以原孟津县、吉利区的行*区域为孟津区的行*区域,孟津区人民*府驻城关镇桂花大道号。
五、洛阳逸事
(一)强项令董宣
董宣(生卒年不详),字少平,陈留郡圉县(今杞县)人,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官员,因办事不畏权贵被称为“卧虎”、“强项令(硬脖子的洛阳令)”。起初被司徒侯霸征召,后升迁至北海国相。后来江夏郡有巨贼夏喜等侵扰郡境。朝廷任命董宣为江夏太守。外戚阴氏是江夏郡都尉,董宣轻视侮慢他,因此被免职。后来朝廷特征召董宣为雒阳县令。担任雒阳县令五年,七十四岁,死在任上。
董宣,东汉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字少平。光武帝时,曾任北海相、江夏太守。为官刚正廉洁,不畏权势。后特征为洛阳令。时光武帝姊湖阳公主奴仆白日杀人,匿公主府中,遂候公主出行时,叩马拦车,面责公主过失,就地捕杀其奴。以此被光武帝鞭责,迫其向公主叩头谢罪。宣两手据地,颈项强直,终不俯就,遂有“强项令”之称。由是京师豪戚震栗。时人赞其断狱公正,称为:“枹鼓不鸣董少平。”后病卒。家财仅大麦数解,破车一乘。
1、人物生平
(1)、办案严酷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县(今杞县)人。起初被司徒侯霸征召,推举为考核优等的人,后升迁至北海国相。到任后任命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公孙丹兴建住宅,占卜的人认为一定要有人死去才吉利,公孙丹于是让儿子杀了一个过路的行人,把尸体放在屋里,来抵挡他的灾祸。董宣知道后便把公孙丹父子逮捕杀死。公孙丹宗族和亲信三十多人,拿着兵器就到董宣官府喊冤叫屈,董宣认为公孙丹以前投靠过王莽,担心他们和海贼串通,就全部逮捕囚禁在剧县的监狱,派门下书佐水丘岑把他们统统杀死。
青州刺史认为他杀人太多,向皇帝上书告发董宣并拷打水丘岑,董宣获罪征召到廷尉。董宣在监狱里早晚讽诵诗文毫无忧色。
到出狱受刑的时候,官属做了饭菜送给他,董宣厉色说:“我董宣生平没有吃过别人的东西,何况在死的时候呢?”上车而去。当时一起受刑的九人,第二个轮到董宣。
光武帝刘秀急忙派侍从骑士赶去,赦免了董宣的死刑并且命令把他带回监狱。派使者审问董宣多杀无辜的情况,董宣用全部事实回答使者,并说水丘岑是按他的旨意办事罪不在他。愿意杀掉自己而让水丘岑活下来。使者把这些情况告诉了光武帝,光武帝下诏将董宣降为怀县县令,令青州刺史不再追查水丘岑的罪行。水丘岑后来累官做到司隶校尉。
(2)、不畏权贵
后来朝廷特征召董宣为雒阳县令。当时湖阳公主的奴仆白天行凶杀人,因为躲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去抓他。等到湖阳公主外出时,却用这个杀人的奴仆做陪乘。董宣在夏门亭等候湖阳公主,截住公主的车,拦住公主的马,用刀划地,大声列举公主的过错,呵斥那个奴仆下车,于是杀了他。湖阳公主立即还宫告诉了光武帝,光武帝大怒,召见董宣,要用庭杖打死他。
董宣叩头说:“我请求说一句话再死。”
光武帝说:“想说什么?”
董宣说:“陛下圣德中兴汉朝,却放纵奴仆杀害良民,将怎样治理天下呢?我不用棍打,请求自杀。”就用头撞柱子血流满面。
皇帝命令小*门扶着他,让董宣向公主磕头谢罪,董宣不服从,小*门强迫他叩头,他两手据地始终不肯低头。
公主说:“文叔当百姓时,隐藏逃犯和犯了死罪的人,官吏也不敢上门捉拿。做了天子,你的权威却不能加于一个县令吗?”
光武帝笑着说:“天子不能同百姓一样。”便敕封了他强项令的头衔,命他出去;并赐给董宣三十万钱,董宣全给了手下的官吏们。
从此,董宣打击豪强,没有不震惊发抖的人,京师称他为“卧虎”,唱歌表扬他说:“董宣衙前无人击鼓鸣冤。”
(3)、病死任上
董宣担任雒阳县令五年,七十四岁,死在任上。皇帝下诏派使者到他家里看视,只见用布被盖了尸体,妻子儿女对着哭泣。家中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
光武帝悲伤地说:“董宣做官廉洁,死了才知道啊!”因为董宣曾做过二千石的郡太守(实际为藩国国相,与太守同级),所以赐予他银印禄绶,用大夫之礼安葬他。封他的儿子董并为郎中,后来董并官至齐国相。
2、主要成就
江夏郡有巨贼夏喜等侵扰郡境。朝廷任命董宣为江夏太守。董宣到了江夏郡边界,发布文书说:“朝廷认为本太守能够捉拿奸贼,故接受了这个任务。在江夏郡界统帅兵马,檄文到达之日希望你们考虑自己的下场。”
夏喜等听了心里害怕,立即投降解散,外戚阴氏是江夏郡都尉,董宣轻视侮慢他,因此被免职。
3、人物评价
京师称呼他为“卧虎”,唱歌表扬他说:“董宣衙前无人击鼓鸣冤。”
4、轶事典故
光武帝召任董宣为雒阳令。当时湖阳公主的仆人白天杀了人,因为躲进公主府,官吏无法逮捕。等到公主外出的时候,又叫这个仆人陪乘。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见到公主的乘车走过来,就勒住马纽叫车停下来,用刀画地不准再走,大声责备公主的过错,喝令仆人下车,当场杀死。
公主立即回宫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大怒,召见董宣,要用木杖打死他。
董宣叩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
光武帝说:“你想说什么?”
董宣回答:“皇帝神圣明智,使汉家天下得到复兴,可是却放纵奴仆残害良民,这又怎能治理国家呢?我不须用杖打,请准我自杀!”
随即用头撞柱子,流血满面。光武帝命令小太监拉住董宣,叫他给公主叩头认错。董宣就是不肯;硬使他叩头,董宣用两只手支在地上,始终不肯低头。
公主对光武帝说:“文叔当老百姓的时候,保护逃亡的人,官吏不敢进门抓人。当了皇帝,还制服不了一个小地方官吗?”
光武帝笑着说:“做皇帝和当老百姓可不一样啊!”
于是赐予董宣为“强项令”,赏钱三十万,董宣把它全部分给了下边官员。
从此,他打击豪强,那些豪强没有不心惊胆战的。京城里称他为“卧虎”,歌颂说:“桴鼓不鸣董少平。”
5、家族成员
儿子:董并。
6、史书记载
《后汉书-酷吏列传》
(二)“花开三月想桃园”碑
洛阳关林是海内外的三大关庙之一,也是国内外千百座关庙中唯一称“林”的地方。洛阳关林为何地位这么高?这一切都源于年前三国纷争时的一个“坏主意”。
公元年冬,关羽败走麦城。次年春,孙权怕刘备报复,使出“坏主意”:将传关羽首级于洛阳曹操处。曹孟德识破孙权诡计,平素又喜爱关羽,就将计就计追赠关羽为荆王,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并建庙祭祀。这就是关林的前身。
到了明代,在汉代关庙的原址上,扩建关林庙,大概就是我们现在在关林景区看到的模样。康熙五年,敕封洛阳关帝陵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关林”一词始流传至今。
广场上的千秋鉴楼,也称舞楼。一般在关林崇拜的场所,都会有这样的建筑,有的也称为戏楼,为表演节目所用。关林的舞楼建筑别具一格,威武大气。
洛阳关林的大门,建于乾隆年间。看似并不起眼,在大门,会发现有八十一颗金色门钉,这可是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最高品级的标志,可见关公在封建王朝中地位之高。大门东西两侧为四个篆书大字“忠义”、“仁勇”,而门前两侧的石狮,相传为明代所刻。
关林仪门。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明代时这里为大门,在清乾隆扩建时将这里改称为仪门。是当时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地方。
门额上的“威扬六合”四个大字,是清朝慈禧皇太后的御笔。不得不说,这位清代老佛爷的书法,还是很不错的。
仪门通往大殿的石狮御道。这里曾被称为“洛阳小卢沟”,由在洛阳经商的商客于明万历捐资,并依照宫殿的样式修建的。是封建社会中皇上和朝廷官员的专用步道。
在御道的甬柱和栏板上,雕刻有铜钱纹饰,寓意四方来财,所以民间许多人又称御道为生财大道。加上关公有武财神之说,来这里的游客中,商人也是很多。
关林的大殿。由正门、拜殿、平安殿组成。殿内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壮观。
“花开三月想桃园”碑,是乾隆年间洛阳偃师的知县钱玉琳所书勒石于此。在那样一个封建时代,没有酸腐八股,没有长篇大论,短短几字,诗意顿生。想来,那钱知县也一定是一个文艺青年吧!说不好,也算是史上最具文艺气息的县令了。
关林二殿,门上所挂“光昭日月”的匾额,书者也是大名鼎鼎,就是光绪皇帝。
关林三殿,也叫春秋殿,这里是关公的寝殿,里面有关公的睡像。
关林翠柏。曾是洛阳“八小景”之一,古柏森森,郁郁苍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