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90812/7375991.html“这个活动太精彩了,没想到家门口还有这么有文化气息的地方,我想带着家人再过来一趟”,小汤山社区居民梁阿姨兴高采烈地对北青社区报记者说。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学习大国”,近日,小汤山镇*委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传统文化系列宣讲活动。12月26日,“北京御笔坊首次公益大讲堂”成功举办,此次公益课是小汤山镇打造的书香社区系列活动之一,来自小汤山社区老年大学书画院的28位学员,参观了御笔坊毛笔博物馆并聆听了讲座。
刘建朋(右一)为学员们讲解
踏着历史的脚印,循着文化的脉络。御笔坊第六十七代制笔传承人刘建朋带领大家走进博物馆,欣赏毛笔文化、文字的发展史以及御笔坊刘氏一脉在毛笔技艺传承中取得的成就和事迹。
馆内珍藏一支巨笔,全长厘米,重60公斤,是名符其实的“中华第一笔”,目前拟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中国文字博物馆回赠御笔坊的甲骨片
御笔坊刘氏先祖传承下来的信物玉齐板
学员们现场聆听河南大学书法艺术教育客座教授赵金柱先生讲授的中国书法简史。赵老师讲解道,中国书法是世界上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在世界上有着重要的位置,书法历来讲究“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
北京著名国学讲师刘海龙先生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引经据典,结合实际案例,解读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涵精髓,由学习传统文化为社会和谐、让家庭和谐起到的促进作用入手,阐述了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年,御笔坊入驻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镇。目前占地三千多平方米,共分为四片展区:主题展览区、历史毛笔展示区、毛笔工艺展示区和书画展览区。集中展现中国毛笔文化的厚重历史,广大市民可全面了解到御笔坊多年历史,以及深厚文化积淀的毛笔产品和其发展演变历程。
如今,御笔坊已经成为小汤山镇的一张响当当文化名片!
一支妙笔的传说
在周口项城市孙店镇古汝河边,坐落着一个古老的村庄,这就是御笔坊毛笔的发源地汝阳刘村。
年11月,刘建朋在这里出生。当时村里的人以制笔为生,家家户户制笔,出现了不少制笔世家、制笔工匠,衍生出多个全国、全省知名品牌。汝阳刘毛笔在全国各地得到推广普及,素有“北有汝阳刘、南有湖笔”之美誉。
刘建朋介绍,御笔坊毛笔制笔工艺源于东汉初年。当年王莽乱*,刘氏皇族成员刘秀之兄刘演携家眷逃至河南项城南顿古汝阳刘村。刘演任县令,刘演之子刘彦则将皇宫制笔技艺带至民间。刘秀光复汉室任光武帝后,其侄刘彦被封为“御笔王”,刘彦即成为御笔坊第一代制笔先祖。
来自汉室皇宫的制笔技艺便开始在汝阳刘村代代延续。历史上曹操、王羲之、周兴嗣、杜甫、苏轼、张居正等都曾用御笔坊毛笔书写名篇,流传千古。张伯驹、启功等也都使用过御笔坊毛笔题字作画,并留下了精彩的历史瞬间,汝阳刘村因此被河南省*府命名为“妙笔之乡”。
3年学徒,道工序的坚守
御笔坊毛笔源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于当代。多年来,刘氏家族代代薪火相传,用辛劳和智慧传承着中华民族这一古老技艺,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上等佳品。
“大学毕业以后就在厂里当了三年学徒,做毛笔这三年功夫必须要舍得”,刘建朋表示,“以前制作毛笔的道工序都要手工完成,一位拥有数十年经验的老师傅一天也只能完成10支左右。”
摊开双手,刘建朋的手掌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裂口。
“以前,在老家冬天里没有暖气,干活的水板上面都结着冰。刚打上来的一盆温水,不一会儿就变凉了,手一直在凉水盆里泡着,最后体温又把水暖温了”,刘建朋回忆起这段往事。
梳理是制作毛笔的关键一步,就是用锋利的牛骨做成的梳子,对选出的毛料进行梳理,务使每根毫毛“尖是尖、根是根”,把凌乱的毛料梳理得根根分明,如同严整划一的*队队列。
在梳理毛料时,必须坐姿良好,手眼配合,神气贯通,一手按毛钳,一手持梳理毛;如果分心分神,骨梳就会刺进皮肉,手就划破了,盆里的水都被血染红了。好在牛骨本身就是一股药材,有镇痛消肿的作用,伤口不会发炎感染。
刘建朋(右一)为学员们讲解毛笔制作过程
远离世俗的喧嚣,90后的小伙刘建朋,耐住寂寞、坚守匠心、用心做好这一支笔。
一门手艺,带动一个家庭脱贫
时代在发展,书写工具发生了很大变化,钢笔和圆珠笔的普及,电脑的兴起,毛笔市场萎缩,很多厂都关了门。
那些年,刘建朋的父辈们成天背着装满毛笔的麻袋,外出开拓市场,常常是一连十多天一支毛笔都没有卖出去,经常是忍饥挨饿,吃完上顿没下顿。那时候,他们一边面朝*土背朝天种地为生,一边坚持着家族的制笔作坊。
困难总会过去,春天已经来临,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御笔坊先后获得了“中华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年5月,御笔坊积极开展技术扶贫,为昌平区对口扶贫地区:尚义、太仆寺旗、阿鲁科尔沁旗举办毛笔技术培训班,累计培训共名残疾人。毛笔制作过程绿色环保,劳动量较轻,经过短期培训即可上岗,特别适合残疾人就业。
目前,项目采取分户加工的模式,每人完成毛笔加工的其中两道工序,平均每人每天能加工支毛笔,1支3毛钱利润,一个月能挣元,足不出户就能挣钱,收益也很稳定。现在御笔坊为尚义县50余个有残疾人的家庭提供了工作岗位,从而帮助残疾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助其摆脱贫困。
“参加残疾人技术帮扶项目,看到小朋友们手里拿到毛笔那一刻高兴的笑容,我也笑了,看到残疾人学会制作毛笔技艺,在我们回收毛笔,他们感谢我们哭的时候,我也哭了!”刘建朋这个朴实善良的小伙子话不多,却是个性情中人。
居住在尚义县的60岁老人范有财笑着说道:“加工毛笔的工作,让我有了稳定的收入,就算少做一点,一个月也能挣块钱呢,解决了我基本生活问题,我很满足。”
年11月,御笔坊在河北省怀来县五福养老院残疾人创业基地开办了毛笔技术培训班。
目前,五福养老院有23名残疾人参与加工毛笔制作,平均每天加工支毛笔,价值7.5万元。他们还成立一个残疾人销售小组,制作了“奉献爱心推广文化助残创业”的标语,让残疾人自己去销售。他们结合当地教育部门购买,供应学生学习书法使用,解决了残疾人脱贫难题,也解决了学生用笔的缺口。
为了加大销售量御笔坊从年开展实践活动,平均每天接待学生人,在河南、山东、北京开展非遗文化进学校活动,举办中小学生书法大赛,带动了多万中小学生参与书法活动,大大的解决了产品销售问题。
御笔坊毛笔还被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选为国礼产品,代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
作为御笔坊毛笔的第67代传人之一,刘建朋坚持传承、创新、弘扬、发展,一步一个脚印,执著坚守着自己的毛笔梦,从未放弃。刘建朋心中的理想是传承毛笔文化,让毛笔文化在创新中大放异彩,促进一个地方文化乃至经济的发展,希望他的梦想能早日实现!
文/北青社区报记者郁蕾
图/昌平摄协燕南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视频剪辑/北青社区报实习记者韩钰
北青社区报昌平融媒站上线
点击下方卡片进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