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阳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汝州临汝镇崆峒文化万年长 [复制链接]

1#

崆峒文化万年长

史运玲

这是冬季,年的冬季,我站在汝州临汝镇崆峒山上,环视四野。

是日天朗气清,能见度甚好,阡陌纵横,河流逶迤,大大小小的村庄,珍珠般散落在绿色的田野。

水瘦山寒,大地苍枯,蜿蜒的河流,便显得格外清晰,宛在眼前飘动。牛家河和涧山水库(原名广成泽水库,始建于隋朝)的波光潋滟,在一碧万顷的田野,是那样的眉清目秀,灵气四溢。

作为汝河的支流,牛家河和涧山水库之水,将在崆峒山东南方向一个叫温泉镇张寨村的村边,与从汝阳县小店乡黄屯村流入汝州境内的汝河汇合,然后自西向东南一路迤逦,穿境而过汝州。

牛家河,《水经注》中称其为广成泽水,《金史》称广润河,源出汝阳蔡店乡,东流陶营、内埠二乡后,在陶营魏村东流入汝州境内,先汇入广成泽水库后,再与汝河合二为一,一路欢跳着东流。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今古。漫长的岁月里,发生了多少沧海桑田,荣辱浮沉,河流山川的走向,却依然基本保持着原貌。汝河及其支流,在汝西大地的走向,和清人杨守敬在《水经注疏》卷二十一中所说的汝水又东,与广成泽水合,是何等的吻合。由此可见,古人治学之严谨,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史资料。

变化的,是那河里的流水。当年的汝水支流,星罗棋布,纵横交错,水势浩大,清澈蜿蜒;如今,大部分细小支流早灰飞烟灭,觅不到丝毫旧日踪迹,只有类似牛家河这类较大支流,还依旧在时空地理里潺潺流淌着,却也变成瘦瘦的一痕了。

凝视苍穹,我很想知道,那么多水都到哪里去了?是被消耗掉了呢,还是,藏在了大自然的某个地方?

依然记得,40年前,在我四、五岁时,我居住的临汝镇中大街,家门前的渠沟里,还日夜不停的流淌着水,那渠沟里还有乌龟爬出呢。

慢慢地,慢慢地,先是家门前的流水淡出了我的视野,村庄外的河流也逐渐干涸枯萎了。

大面积的水资源匮乏,神不知鬼不觉中,降临。

这游弋于中原大地,为人类做出莫大贡献的千里汝河,是从嵩县崇山峻岭之中启程,一路跌跌撞撞,一路浩浩荡荡,一路穿山越岭,一路飞花溅玉,来到汝州大地的。曾下辖汝阳、郏县等六县的古郡汝州,亦因这条汝河而得名。

汝州,得大自然厚赐,除拥有蜿蜒千里的秀美汝河外,还有八百里堆秀叠玉的巍巍伏牛山和嵩山。这山这水,一路狂奔到汝州西部的临汝镇和温泉镇时,不但在那里形成了资源丰沛、水草丰茂、适于人类居住的千里沃野,还弯出了一方秀丽风景。

名闻遐迩的老汝州八大景里,这两个镇就拥有四个,且相距不远。春山澹澹、流水盈盈处,妙水春耕,崆峒烟雨,龙泉夜月,温泉晓霁,像亮丽璀璨的硕大珍珠,让这片大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它们更在无声的证明着这片土地的历史悠久,是汝州古郡最初的发源地。

水,一直是人类生存的命脉,是生生不息须臾离不开的重要资源。汝西大地,人们逐河而居,沿河成村,农耕、渔猎、生活,科学文明发展程度遥遥领先,创造了令后人叹为观止的灿烂文明和文化。

崆峒山文化,便是其中最耀眼的光芒,曾在这山上隐居、修炼、并招来黄帝向他请教学问的广成子,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哲学和养生文化,青史留名,享誉海内外。

崆峒山,又名灌山、灌峪山(由于年代久远,搞不清其音其形的缘故,也有人写做观山、关山、官山、鹳山),据传説山下面是空的,故又名崆峒山。《正德汝州志》云:崆峒山,在州西六十里,上有丹霞院,即广成子修道之处,今有墓存。山下有洞,旧传洞中往往白犬外游,故号小冢为玉狗峰。上有广成庙及崆峒观,下鹳山有广成城,有记(诗文类)。

远古时期,崆峒山是汪洋大海里的一个小岛,岛上有个天然石洞,广成子就住在石洞里。因山位于汪洋碧波之中,每当白昼来临,云气叆叇,如烟雨相杂,所以得名崆峒烟雨,是汝州八大景之首。

《直隶汝州志》上,崆峒烟雨一诗是这样写的:一片空朦晓欲流,许多岚翠拥峰头。尚留王气瞻銮架,无数仙城幻石楼。山中谁系苍生望,愿做甘霖遍九州。

据传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人看到崆峒山周围出现海市蜃楼现象。日月流转,沧海桑田,现在的崆峒山,只是平原上一个海拔仅.1米的普通小山坡了,它周围的汪洋大海,早消失殆尽。

如今,站在山上看汝西大地,这片地域除牛家河和涧山水库外,河流不算多,而在遥远的历史深处,这里并不缺水,先后有过汝海及汝阳江、广成泽的名字。

之所以叫汝海、汝阳江,是因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此地时而属汝州,时而属汝阳(原名伊阳)的缘故。打开龙门口,旱干汝阳江的俗语,本地人可谓家喻户晓。就是在新世纪,在汝安路没修成前,临汝镇还是汝阳去洛阳的必经之路。李白在《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寄王方城》中写到:朝发汝海东,暮栖龙门中。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汝阳县志》,亦云汝阳当时分属两县,东部属梁县(今日汝州),西部属新城县(今伊川境内)。当地代代流传的俗语三月三,上灌山,挖小蒜,拔茅草,不过汝州过大安,也在一定意义上,述说着临汝镇、温泉镇、崆峒山和汝阳大安、车坊、小店、紫逻口等地方,古代的时候,曾经是亲如一家的地理所属关系。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养育一方文化。德高三皇,唯轩辕氏,为皇者师,唯广成子,广成子皇师的地位,不仅让崆峒山成为道教名山,也造就了崆峒文化万年长。

遗憾的是黄帝时代,由于文字和书籍贫乏的原因,关于广成子的资料并不多,但种种资料已经可以证实,他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而不是传说中虚无缥缈的神仙。

广成子是中国最早的思想家之一,《封神演义》和《神仙传》里,都提及过他。《封神演义》里,广成子是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神仙,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阐教十二金仙之一,兴周伐纣大业的重要支持者,他数次拯救姜子牙于危难之中,积极为伐纣行程中受阻的姜子牙大军寻找各路救援神仙。因为他的弟子背判师门,助父与周为敌,他坚定的大义灭亲,在其他高手神仙的帮助下,杀死了自己苦心教诲的徒弟。

每读《封神演义》,我便陷入深深的迷惑之中,书中个性鲜明、特立独行的广成子,跟崆峒山那个甘于寂寞、深居简出、隐居石洞的广成子,完全迥如两人,他们哪一个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庄子.在宥》篇里,是这样记载广成子的: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空同之山,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尔所欲问者,物之质也;尔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尔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间居三月,复往邀之。

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汝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行将至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尔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

广成子曰:来,余语汝。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得无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士。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去汝,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昬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庄子.在宥》篇里的空同,指的即是崆峒山。

崆峒山,是我青少年时期,经常去玩的一个美丽所在。每年阳春三月,桃红柳绿、燕翩莺舞之际,铿锵的锣鼓,悠扬的丝竹管弦,总是从山顶如期响起,飞过橫平竖直的青青阡陌,越过灿灿桃花深眏的村庄,飘过大街小巷,挤进院墙门扉,落在四里五村父老乡亲的耳膜。

这时候,崆峒山四野的那些大小村庄,温泉、彦张、坡寨、东营、官街、侧崆庄、冯店、菜园、邓禹、唐沟等村,就在大戏声里,睁开惺忪了一个冬天的朦胧睡眼,打一个长长的呵欠。

大戏声里,或直或弯,或宽或窄的田间小路上,开始游动起去崆峒山赶庙会的蜿蜒长龙,人潮汹涌,摩肩接踵,车水马龙,气势壮观。

是啊,这一年一度,为时三天的三月三灌山庙会,怎能不去呢?田间小路上,那长蛇般蜿蜒的赶庙会队伍,扶老携幼全家出动的热闹场景,早让一颗心春光荡漾,波光潋滟了。更何况,山上那个宽袍大袖、神姿仙态的广成子神仙等你拜谒,那山上肥硕的小蒜、野葱在等你,那些灿烂在春光里的桃花、杏花在翘首企盼,臃肿了整个冬季的身心,更需要去那里来一番精神上的休养生息,迈开大步走向新的一轮日月更迭。

三月三崆峒山庙会,据说是某年瘟疫流行,崆峒山上漫山遍野的植物草药,救了四邻五乡民众性命,百姓们为表示感谢,才起庙会以记之。庙会历史年代太悠久,后人已考证不出是纪念广成子,还是此因了。

少年的我,就是这崆峒山赶庙会人潮里的一员。成年后,我到了外地工作,赶三月三崆峒山庙会的机会少了。

今日重登崆峒山,发现崆峒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战争需要,年被国民党部队毁掉宏伟建筑后由村民草草建起来的破败颓废道观,已经在热心人士的招呼下,整饬、修建一新,而且新建了不少建筑,两层戏楼巍然屹立、艄公塔一枝独秀。新建的山门宽敞大气,长长的台阶,从山半腰直通山顶,而且山下有水泥路直通山顶。站在山门东望,温泉和涧山水库历历在目,高楼林立,湖光山色,心旷神怡之感,不可名状。

静静伫立山巅,元朝进士张政的诗涌上了我的心头:丹灶烧残槲叶烟,蒙蒙细雨洒风前。广成仙子今何在,留得崆峒一洞天。是啊,广成先生早消失在历史的厚厚云烟深处,却为这片大地留下了源远流长的崆峒文化,教育和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让后人无限敬仰和深思。

空山寂寂,鸟鸣更幽,游目骋怀,思接千载,不知今日之流云清风,是否是当年给广成子思想顿悟的流云清风?我更想知道,在那个物质困乏的年代,广成子先生是如何顿悟出那些高深思想的。千载之下,那些思想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给我们这些后人以深刻的智慧启迪。他提倡的顺天时,从民意,无为而治的治国和养生理念,而今,仍然经受着历史的考验。

面对广成子先生塑像,我深深礼拜、鞠躬。从少年时代,我就沐浴着广成子先生营造出的文化氛围成长,我是多么感谢先生对我性格的熏陶和培养。物欲横流、喧嚣尘上的浮躁红尘,我会拒绝诱惑,坚守寂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低调务实,在淡泊的心境里,做自己精神世界里的逍遥仙子。

从地理意义上说,崆峒文化其实也是广成泽文化。因为自从传说广成子得道升仙后,后人为纪念和缅怀这位旷古高士,将崆峒山周围方圆百里之境,命名广成泽。东汉灵帝,又因这一带形势险要,设置了广成关。

广成泽方圆百里,崆峒山、临汝镇、温泉镇以及与临汝镇毗邻而居的汝阳县大安、车坊,以及西至伊川县一带,都是广成泽地域。崆峒山,銮架山以及现在依然逶迤在温泉镇的那些小山坡,是汪洋大海里星星般散落的座座岛屿。

游襄城,登具茨,访大隗,然后去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学问的黄帝,就是驾着竹筏,从温泉去崆峒山拜会广成子并请教治国方略的,他停留过的那个小山,就是銮架山。

近几年,有学者考证出,当年大禹治水,主要工作地便在登封、禹州、汝阳、汝州等地,洛阳龙门和汝阳紫逻口,便是当年凿山导水,疏引河流的地方。凿开的龙门口,使汝海或汝阳江这汪洋大海,变为更益于民众生存、生活的地方。

因广成子而源远流长的崆峒山文化,以庙会的形式,教育和熏陶着一代又一代汝州民众,还教育着到汝州当官的代代文人墨客。

将广成泽辟为皇家游猎地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广成泽这个名字,据说也是刘秀起的。刘秀是太学生出身,饱读经书,被毛泽东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学历最高、最有学问的皇帝。刘秀手下大将邓禹的领地就在广成泽附近的梁县,他本人也因此被封为梁侯。崆峒山附近的邓禹村,也是其衣冠冢所在地。

汉朝时期,广成苑方圆百里,百草丛生,鸟兽成群,华宇连荫,飞阁流丹,凉亭暖馆,桃花清水,绿荫芳草,是著名的避暑游览胜地和校猎乐园。

隋朝时期,在此修建了大规模的水库。武则天、唐玄宗以及金朝完颜亮时期,广成泽依然方圆百里。

文武双全、为匡复大唐立下汗马功劳的的著名宰相姚崇,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他被宋史学家司马迁赞誉为唐朝四大贤相之一。《新唐书.姚崇传》载,他也是广成泽人氏(今伊川石岭村有粱国公姚崇宅),他曾告诉唐玄宗李隆基,说自己青少年时期在广成泽驾鹰逐兽为乐,饱学之士张璟遇到他后,劝他好好读书,增长识见,他才潜心修文,终成一代贤相。姚崇诗文也甚有可观之初,《全唐诗》有其诗作。

当时光滑到大宋王朝时,崆峒山更加声名遐迩。《宋史》上曾记载,宋徽宗时期,政府曾专门拨款修复崆峒山的宏伟建筑群。

考证出汝州崆峒是黄帝问道于崆峒的正宗发源地的是陆长源。陆长源,字泳之,苏州人,著名诗人。贞元年间(公元年),出任汝州刺史。在汝期间,他多方考证,认真研究,认为当时黄帝活动区域,不可能到达宁夏和山西,《庄子.在宥》篇中的黄帝问道崆峒,皆于汝州崆峒接壤,汝州崆峒应为正宗。陆长源亲自主持了崆峒山广成宫等建筑物的修复工作,并撰文《广成宫记》,汝州史志上有关于此事的记载。

明代中期文学家李梦阳,精于古文词,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他喜欢广成子,多次到汝州造访。河南副使江孟纶诗:广成仙子久飞升,名寄空山几废兴。丹灶余香今已尽,欲追遗迹恨无征。知州彭纲诗:欲觅崆峒的,应将具茨邻。洞中仙犬暮,山外野云春。瑶草交凡路,青苔蚀旧珉。千秋昏默景,斯道即为真。

云上苍苍,江水泱泱,广成之风,历久弥新,崆峒文化万年长。

声明:本文为史运玲原创作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